《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0213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8.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幻灯片(31张ppt)(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学习目标,导入新课,1.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一,讲授新课,淝水之战,氐族的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 统一了黄河流域, 建立前秦(4世纪后期),zxxk,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 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建立,梦想剧场,淝水之战 背景: 公元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北方 时间: 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苻坚率领的80万前秦军队 8万东晋军队 经过: 一意孤行,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

2、兵 结果: 东晋军队以少胜多,4.对局势的影响: 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南方地区: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讲授新课,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讲授新课,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讲授新课,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讲

3、授新课,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前秦灭亡后的南北形势,东晋,南方:,北方:,陷入混乱,宋,齐,梁,陈,南朝,zxxk,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 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南方相对稳定,得到初步开发,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课堂小结,猜一猜,鲜卑族,zxxkw,“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因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 “鲜卑”作为族名最早出现于秦朝。,位于今天内

4、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二,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政权的建立,四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拓拔珪,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467年499年) 登基(471年) 施政(490年) 去世(499年),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二、北魏孝

5、文帝改革 孝文帝(467年499年) 改革内容 迁都城,平城-洛阳,平城,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北魏平城遗址,洛阳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论从史出,请结合图片和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材料一:,平城遗址,平城,地处今山西大同盆地内,四面环山,海拔1000米。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材料二:,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使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材料三:,平城,洛阳,北魏洛阳复原图,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467年499年) 改革

6、内容 迁都城,平城-洛阳 迁都目的,地处中原 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好,直接目的: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历史再现,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们的统治。,孝文帝该如何应对呢?,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

7、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洛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动脑筋,穿越时空,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一群南方的游客来到洛阳,看到洛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洛阳所见,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找一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467499) 改革内容,迁都城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学汉礼,促进

8、了民族融合,试一试:以下分别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元 穆 陆 贺 刘 楼,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试一试:以下分别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改革内容,迁都城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联姻 用汉制 学汉礼,促进了民族融合,图说历史,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组图一:,扬场,农耕,组图二:,组图三:,两名

9、汉族士大夫正在食用烧烤食品,仔细观察三组图片,思考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魏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合作探究,有人认为,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了,所以,孝文帝这个人以及他所进行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不赞同。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孝文帝使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

10、。,背景,内容,影响:,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 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zxxkw,北朝,理一理:,北周,南北朝的并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对号入座,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隋朝,三,讲授新课,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敕 勒 川,阴 山 下,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天 苍 苍 野 茫 茫,风

11、 吹 草 低 见 牛 羊,敕勒歌,讲授新课,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讲授新课,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讲授新课,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讲授新课,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讲授新课,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讲授新课,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

12、族交融”的理解?,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拓展延伸,材料一: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摘自七年级教科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什么意义?,北方人口南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促进民族融合,也使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材料二: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居中原,汉族服饰在文化交流中遂吸收胡服的很多形式并加以变通,使胡服被全社会所接受,并大范围地普及。另一方面,汉族的服制礼仪亦被各少数民族政权所采用。北朝各族纷纷推行汉化运动,仰慕汉族衣冠服饰,形成

13、了“群臣皆服汉魏衣”的状况。 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2、根据材料二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现的哪些历史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什么时代特征?,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民族融合,3、结合所学知识哪位“魏主”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4、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聚焦突破,从政权并立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来看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互相学习,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减少了民族隔阂,推进了国家统一,拓展延伸,启示: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

14、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结果;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课堂小结,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随堂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随堂训练,(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

15、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随堂训练,(1)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随堂训练,(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16、(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D,B,比试,比试,你能做对吗,C,C,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姓氏由“拓拔”改姓“陆”。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一试身手,错改正,对打勾。,zxxkw,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