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风瘙痒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7961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风瘙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学—风瘙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学—风瘙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学—风瘙痒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外科学—风瘙痒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风瘙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风瘙痒(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节 风瘙痒,风瘙痒是一种无原发皮损,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亦称痒风。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皮肤阵发性剧烈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 临床上有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最为多见,泛发性者可泛发全身。发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气温骤冷所诱发者,称为冬季瘙痒症,一般春暖可愈;发于夏季,由温热所诱发者,称为夏季瘙痒症,入冬则轻。,临床特点,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外科证治全书卷四云:“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古籍寻踪,风热血热,蕴于肌肤禀赋不耐,血热内蕴,外感之邪侵袭,蕴结

2、肌肤生风致痒。 气血亏虚,生风化燥病久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侵,血虚则更易生风,肌肤失养所致。 湿热内蕴,郁于皮肤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生湿化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病因病机,西医认为内因多与肝胆疾患、肾功能不全、内分泌障碍、内脏肿瘤、肠道寄生虫、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外因与气候寒冷、干燥,饮食辛辣等因素有关。,病因病机,好发于老年及青壮年。 多为阵发性瘙痒。瘙痒先由一处开始,迅速波及全身,夜间尤甚。 每因饮酒、情绪变化、衣物被褥摩擦、冷热变化及搔抓后而发作或加重。,临床表现,患有严重的风瘙痒疾病的患者,应注意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等,以

3、排除系统性疾患。,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疥疮有原发性皮肤损害,如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结节等。好发于皮肤皱褶处,隧道一端可挑出疥螨。 虱病虽有全身皮肤瘙痒,但主要发生在头部、阴部,并可找到成虫或虱卵,有传染性。,鉴别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外治,内治,其他疗法,西医治疗、耳针,风热血热证 湿热内蕴证 血虚肝旺证,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治疗以止痒为主,配合祛风、清热、利湿、润燥等。,忌饮酒类,少食鱼、虾、蟹等动风发物,多食蔬菜水果。 避免用力搔抓、摩擦或用热水烫洗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 内衣宜柔软、宽松,宜穿棉制品。 平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预防与调护,本 节 完,证候:病属新

4、起,青年患者多见。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苕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血热盛加牡丹皮、浮萍;风盛加全蝎、防风:夜间痒甚者加蝉蜕、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风热血热证,证候:瘙痒不止,抓破后滋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纳谷不馨,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大便燥结者加大黄。,湿热内蕴证,证候:病程日久,老年患者多见。症见皮肤干燥、脱屑,抓破后血痕及血痂;伴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年老体弱者重用黄芪、党参;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皮损肥厚者加阿胶、丹参;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血虚肝旺证,1)周身皮肤瘙痒者,可选百部酊外擦。 2)皮损有滋水者,用三黄洗剂外擦 3)各型瘙痒症,均可用药浴、熏洗或熏蒸疗法。药用苦参50g黄柏50 g、枯矾50 g、川椒30 g、百部30 g、防风30 g、当归30 g,煎汤外洗患处。也可用矿泉浴。 4)皮肤干燥发痒者,可用黄连膏等润肤膏外擦。,外治,西医治疗:主要为各种抗组胺药和镇静类药物,以镇静止痒。 耳针疗法:取穴枕部、神门、肺区、肾上腺,埋针或埋豆,每周1次。,其他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