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72304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岳阳楼 杜 甫,课前自学预案,ch,bn,t s,rn,t,xun,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象征天地、阴阳等 借指战争 眼泪和鼻涕,三、名句填空 (1)吴楚东南坼,_。 (2)亲朋无一字,_。 (3)戎马关山北,_。 (4)_,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5)云间连下榻,_。(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乾坤日夜浮 老病有孤舟 凭轩涕泗流,雁引愁心去,天上接行杯,一、作家剪影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2、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杜甫的诗歌现存1 400多首,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二、资料存盘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一路漂泊,暮冬流寓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三、意旨探微 此诗为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而作。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之

3、景,气势磅礴。后四句转入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突出了自己坎坷的遭遇,身世的凄凉,又由己推及国家,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深化了诗歌主题,诗人的忧国之心跃然纸上。,课堂探究学案,1找出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景物的特点。 【参考思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人以吴楚这两片广大地域乃至整个天地乾坤来做洞庭湖的陪衬,突出了湖面的浩瀚空阔。“坼”和“浮”是诗人苦心锤炼的“句眼”,两个字使整个洞庭湖景象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2眺望浩瀚的洞庭湖,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参考思路】 自悲身世。诗人在战乱中流落西南,与亲友失去联系,晚年贫病交困,栖身孤舟,四处漂泊,境况极为凄苦。“无一字”

4、和“有孤舟”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助、凄凉愁苦。,3和自身的境况相比,诗人更关心什么? 【参考思路】 诗人更关心的是尚处在战乱中的“关山北”,想到战乱,诗人靠着楼窗不仅涕泪纵横。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涕泗流”。到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4这首诗的首联有什么特点? 【参考思路】 首联以对比的方式展开,平淡的语句中蕴蓄着世事变幻带来的无尽沧桑之感。昔闻此水的时候,未想到真的要来登临,却不料乱离漂泊,一程一程流落到这里,竟然有机会登上岳阳楼。这一联诗在抚今思昔、感慨万端中点明时地,引出下面的景象描写和情感抒发。,5作者为什么流泪?可看出作者

5、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思路】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时,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为自己流泪,更是为社稷苍生流泪,“诗圣”的襟怀可见一斑。,6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试归纳登岳阳楼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甫律诗章法的严密。 【参考思路】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首联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

6、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此时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国事危急,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1意境“雄浑阔大” 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

7、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颔联两句描绘洞庭湖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2全诗运用“赋法”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有艺术手法的存在,甚至不觉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3风格“沉郁顿挫” 这种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诗人的身世之悲、国家之忧

8、,浩浩茫茫,与洞庭湖水势融合无间。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课后巩固练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5题。,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 _ 答案: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_ 答案: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

9、有什么作用? _ _ _ _,答案: 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4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写景,既是_写,又寓_,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答案: 实 想象,5结合诗作,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_,答案: 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之

10、地好像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洞庭湖太广大了,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两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

11、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志消沉。,(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_ _ 解析:

12、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是结合诗题“初见”二字,窥见作者惊喜心情;二是从具体诗句中体味,如“赖有青山豁我怀”,一种对青山依恋与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三是从结构上来看,本诗为“咏山”之作,却未“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作了层层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出作者的心情了。,答案: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_ _ _ 解

13、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答案: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诗歌鉴赏: 本诗为“咏山”之作,却未“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作了层层铺垫。作者首先由宦游的失意落笔,一个“困”字,逼真地摹写出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