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9624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护理学第一章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心理与精神护理,忻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开武,2,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 1.掌握心理与精神、精神障碍的概念 2.掌握心理与精神的实质 3.熟悉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4.掌握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的区别,3,第一章 绪论,人是由躯体和心理组成的高度协调有机体,躯体和心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涉及到躯体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和躯体健康与躯体疾病作为连续过程的两端,中间存在着一种没有达到疾病严重程度,处于疾病边缘的广范围的亚健康状态。若能及时的发现和干预,对人的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4,第一章 绪论(小病例),【病例1】某男

2、,65岁,受凉感冒后第3天半夜起床,狂呼天亮了,不识妻儿为何人,称保姆为去世的母亲。家人送其到医院,患者惊恐异常,狂奔出屋,被民警收容。家人去认领,患者双手做一些不解其意的动作,表情恐惧。送到医院,发现意识模糊、白细胞升高,X线检查证实为肺炎,抗炎治疗4天后精神症状完全消失。 (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5,第一章 绪论(小病例),【病例2】某电台“心灵之约”主持人,29岁,近两周来渐起懒言少动,缺少笑容,有时对同事感慨地说人为什么要活着?主持节目和听众交流时极易动感情甚至痛哭流泪。独自来心理门诊咨询,发现患者有严重的抑郁情绪,诊断抑郁症。医生通知家属来门诊和患者一起商量治疗方案,家属和患者都不

3、接受抑郁症的诊断,只认为是心情不好,不是病。不同意住院治疗,也不愿意用抗抑郁剂,怕药物使大脑“变傻”。1周后患者自杀。媒体大篇报道,推测许多原因甚至绯闻,唯独未提到抑郁症。 (抑郁症),6,第一章 绪论(小病例),【病例3】女性,教师,2年前出现尿急尿频,每天数十次,量少,有时持续几天后自行缓解,但多数时间存在。求诊与临床内外各科,各项检查正常。泌尿外科建议其来看精神科,发现患者有焦虑个性,婚姻关系紧张,焦虑情绪已达焦虑症的程度。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3天后尿频尿急症状缓解,1周后症状基本控制。动员患者及丈夫接受心理治疗,持续两年随访未见复发。 (焦虑症),7,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

4、精神的概念 心理又称精神或心理现象。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内外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 (一)心理结构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部分。,8,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结构 1.心理过程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下,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三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维系心理活动的统一和完整。 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与情感、意志行为过程。,9,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2.人格 又称个性或性格。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具

5、有一定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持久性。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及自我意识三个部分。 先天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后天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当个体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如果个体人格结构失去和谐统一性,就会出现人格的不协调,称作人格障碍。,10,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2.人格-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特有的。不仅能够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还能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分离并加以反映,并能动的改造自我本身。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组成。 自我意识也可以

6、从知、情、意三方面理解: 自我认知知。自我体验情。自我调控意。,11,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2.人格-自我意识 当自我意识发生障碍时,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如:对自身当前主观状态不能正确认识,包括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我”和原来的“我”的区别;失去精神活动的自我支配和控制等。,12,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 (个性),人格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13,第

7、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 (二)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脑干网状结构是传递信息,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 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存贮等由大脑皮质完成,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情绪和行为进行调控。这些脑的基本功能保证了心理活动的清醒、稳定、有序。 个体发育成熟与心理成熟是平衡发展的过程。婴幼儿阶段与成人的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有差异。,14,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 (二)心理的实质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但脑完全脱离了客观现实,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心理现象就不能产生

8、。 人是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现实中,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风尚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中,这些就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和动物不同,不仅具有生物属性,同时更具有社会属性。如果具备人类生理、解剖特点的个体,脱离了人类社会,其心理发展无从谈起。如被动物哺育多年的兽孩。,15,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 (二)心理的实质 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的产生是大脑和客观现实有机融合的产物。心理的产生,必须依靠人的实践活动,它是客观事物与心理活动的中介。 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从幼稚到成熟,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如

9、婴幼儿成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区域的个体其心理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职业特色。,16,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也称精神健康。不同时期其含义不同。 1989年WHO对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已是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内涵一致。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我意识及自我导向,能正确地评价现实,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能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等。,17,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

10、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限,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只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在智商正常的范围内,智力水平的高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相关。,18,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1.心理活动强度 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说明人们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 反应越强烈说明其抵抗能力低。 这种抵抗力的强弱与人的个性特征、认识水平、生活经历、当时环境条件以及神经活动类型密切相关。,19,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2.心理活动耐受性 长期经受精神刺激

11、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耐受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耐受力差的个体,在长期精神刺激下会痛苦不堪,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而耐受力强的个体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在精神上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20,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方面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 如个体的注意力就有自然起伏;有的人白天与夜间的学习效率不同等。 如果个体固有的节律发生变化甚至紊乱,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21,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12、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的好坏为客观指标,若一个人不能专注某种工作或思考问题,注意力不能集中而经常走神,势必影响其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心理活动无法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MBD),22,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5.暗示性 暗示是指某一个体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精神活动有不太稳定的特点。 每个个体都会有受暗示的一面,但水平和程度差异很大。(癔病性人格),23,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3、10条 6.康复能力 从创伤刺激的状态恢复到原来心理状态的能力称为康复能力。 每个个体恢复的能力不同、时间不同、程度不同。与其认识能力、经验、应对方式等有关。,24,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7.自控能力 人们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及强度、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及行为都是在自我控制下实现的。因此人的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控能力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注意缺陷和多动综合症),25,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8.自信心 当个体面对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个体要评估自己的应

14、付能力,而产生不同的自信心。评价过高是盲目的自信,过低是盲目的不自信,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评价过高导致失败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评价过低会导致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焦虑不安。 因此能否恰当正确的评价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26,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9.社会交往 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和维持依赖于充分的社会交往。如果社会交往长期被剥夺,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出现异常心理。 因此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社交恐惧症),27,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 10.适应能力 个体为了

15、生存、自我发展和完善以及种族延续,就一定要适应环境。(人类发展过程) 环境不断变化,个体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叫环境适应。也是心理活动水平的健康标志。(适应障碍),28,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现状-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联合国的心理专家在1996年预言: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WHO专家预测: 在今后的年里,全球精神病患者将大增。 报告说,目前全球共有精神病患者约亿,到年,精神 性疾病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其中抑郁症将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第大疾病。,29,

16、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一)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基本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功能”这一概念,确定以下三条原则作为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统一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原则,30,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概念的区别 1.个体的心理健康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 2.个体心理都有不健康的时候,但不健康不一定是有病,所以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2.心理异常是指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31,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概念的区别 心理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心理异常,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变态人格,32,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三)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