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8868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护理质量安全—转运安全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症病人转运,急诊科 毛开磊,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个部分。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一、院前急救的目的和措施,院前急救的目的是通过迅速有效的抢救措施,维持伤(病)员的基本生命体征,以便把伤(病)员“活着送到医院”,为伤(病)员获得进一步救治、改善预后赢得时间。措施集中体现在: 呼救和维持生命体征 防止再损伤 减轻病人痛苦 安全转运,二、院前急救的特点,(一)社会性强、随机性强 (二)时间紧急 (三)流动性大 (四)急救环境条件差 (五)病种复杂多样 (

2、六)以对症治疗为主(七)体力强度大,三、院前急救的任务,(一)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二)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前急救 (三)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 (四)通讯网络中心的枢纽任务(五)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四、院前急救工作模式,程序: 接受呼救 发出指令 奔赴现场 安全转运 现场急救 转运过程的三个不间断: 监护不间断 用药不间断 抢救措施不间断,院前急救组织质量管理内容 其共性的环节包括:通讯、运输、急救技术、急救器材装备、急救网络、调度管理等。其中,通讯、运输和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一)院前急救三大要素,1、通讯 2、运输 3、急救技术,(二)急救用品,救护车内药械配备是否

3、合理直接影响急救效果。由于车内或急救箱内容积有限,只能放一定数量的急救药品器械。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配备。全国目前还无法制定救护车内药品器械数量配备标准,因此,只有按各院前急救组织的实际情况配备急救车上的药品器械种类和数量,保证药品器械临时够用即可。,院前急救护理,一、院前急救原则,1、立即使伤(病)员脱离险区。 (1)先复苏后固定 (2)先止血后包扎 (3)先重伤后轻伤 2、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 3、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 4、争分夺秒,就地取材。 5、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 6、搬运与医护一致性。 7、加强途中监护并详细记录。,卫生部2006年2月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

4、案规定: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伤”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布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死亡人员作出标志。,二、现场伤员分类,概念:是保证加快伤病员救治和转送速度的一种有效组织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掌握救治重点,确定救治和运送的次序。 目的:提高抢救效率,提高伤员存活率。,要求: 边抢救边分类:分类工作是在特殊而紧急的情况下进行的,不能耽误抢救。 指定专人承担:分类工作很重要,应由经过训练、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人员承担。 分类依次进行:分类应依“先危后重,再一般

5、(小伤势)”的原则进行。 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现场分类方法: 急危重伤病员情况多种多样,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但评估的共同目的是要迅速找出主要矛盾,也就是能短时间内可危及伤病员生命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建议使用ABCDE的程序,当然这些评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1)A(Airway)气道:检查伤病员的气道是否通畅,如有无舌根后坠堵塞喉头、口腔内异物及血液分泌物等。此时应首先托起下颌使舌根上抬、取出异物、清除分泌物及积血。 (2)B(Breathing)呼吸: 看有无胸廓起伏动作 听伤病员鼻部有无呼出气流 感觉用脸颊感觉有无呼出气流,(3)C(Circulation)循环:有无颈动脉搏动

6、。 (4)D(Decision)决定:根据对呼吸、循环所做出的初步检查,迅速对伤病员的基本情况做出评估,并决定要进行哪些紧急抢救措施。 (5)E(Examination)检查:神经系统:意识、瞳孔。如病情需要和许可,再做进一步检查。从头 躯体 小腿和足。对急危重伤伤病员的检查务求简单扼要、突出重点。,(一)急救护理,1.体位的安置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 优点: 使伤病员最大程度地放松。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发生。 安全。 若疑有颈椎或脊柱、骨盆骨折者则宜平卧于硬担架床上。,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选用静脉留置针,即保证液体快速通畅,又可以防止伤病员在躁动、改变体位和转运中针头滑脱

7、。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伤员十分有利。,3.防差错事故,院前急救工作紧张,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即:听清、问清、看清,并与医生核对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用法,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防差错事故发生。用过的安瓿应暂时保留,以便核查。,伤口处理,三不原则 不冲洗 冲水使凝血块脱落再出血,表层污物随水进入深部组织诱发感染或骨髓炎 不还纳 防止牵拉复位骨折移位时损伤神经血管,不洁复位造成深部感染 不胡乱上药 便于伤口清创,术中辨认神经肌腱和血管断端。,四、搬运,1.用物 徒手搬运不需要任何工具。 器械搬运最常用的工具:担架,有帆布担架、铲式担架、四轮担架等。现场抢救时也可就地

8、制作一些简便的担架,如用椅子、门板、毯子、绳子等。,徒手搬运法有下列三种: 1)单人搬运 扶持法: 抱持法: 背负法:,2)双人搬运法 椅托式 拉车式 平抱或平抬法 3)三人或多人搬运法,担架搬运:担架是院前急救搬运伤病员中最常用的工具. 适当固定。 行走时伤病员的头朝后,脚朝前,以便于搬运途中后面抬担架的人可随时观察伤病员的呼吸、面色和神志。 抬担架的人步调必须一致、平稳。 搬运中尽可能使担架保持水平,,记录与交接,做好记录 包括:一般情况,伤情,抢救治疗经过及反应,目前情况等。,院内转运,概述 转运危险因素 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急诊危重病人,概述: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复苏,早期处

9、理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要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机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如呕吐物致 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停止,静脉输液管路。气管插管更各种管路拖出,氧气供给不足,内脏二次出血等。,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禁忌症,包括: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者,急性心包填塞可能引起心脏骤停者,腹部闭合伤致血压下降剧烈者,呼吸道梗阻可能呼吸停止者。 这些患者最好在急诊科进行紧急处理或实施救命手术后在行转运,转运的危险因素,1.病情因素 2.人员因素 3.物品设备因素 4.药品因素 5.交流沟通 6.系统因素,病情因素,循环系统:血压异常、心

10、律失常、动静脉栓塞 呼吸系统:低氧血症、呼吸道高压、痰液较多、剧烈咳嗽 中枢神经系统:烦躁、抽搐、出血、高热等,人员因素,没有安排合适的、足够的医护人员 专业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 对风险没有预见性,不能及时有效处理意外情况。,物品、药品、设备因素,缺少可携带的监护设备和相对完善的急救设备以及药品 较常发生的与药品、设备相关的危险事件:氧气不能准确或者连续供给、没有配备简易呼吸器球囊或呼吸气囊漏气,药物配备不足、静脉通路不畅或堵塞、监护仪功能异常、电池电量不足、吸引器无负压或吸引力不足,沟通因素,转运前,未能与接受科室或患者家属沟通病情,转运目的和风险 转运时医护人员的协调欠妥当 接受科室的准

11、备不完善 运送人员与接受科室的医护人员交接不严密细致。,系统因素,选择的搬运工具不当 搬运时体位改变 转运中缺乏人性化设计 转运等待,转运路线拥堵,无障碍设施少,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决定 计划 实施 转运期间检测,决定-需要转运吗?,决策者:首诊医生 评估转运的必要性 评估转运的相关危险因素 患者的知情同意,计划,一 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病情不稳定时,主管医师陪同 二 设备药品: 1.药品: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胺碘酮,安定 可拉明、洛贝林、 2.设备物品:循环:监护仪,除颤仪,注射泵,留置针、 气道:鼻导管,气管导管,呼吸机,氧气瓶等 管路护理:确保通畅、妥善固定、宁少勿多、

12、防止感染 三 交流沟通:1.转运人员:转运路线、病情、特殊治疗 2.接受科室:床位、病情、所需设备、药品,实施,确认-患者 、设备物品,核对-病人的核对、设备的核对 检测-1.护送人员位置站立头侧,必要时用床档,上下坡头位高位,2,检测-看、摸、问、听3,记录,质控 交接-共同安置病人、详细的床边交接、双方记录,转出流程,主管医师与家属沟通 提前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告知病人姓名,年龄,诊断,病情,特殊要求 选择适宜的转运工具 转运途中重点观察面色,呼吸,脉搏的变化,调好急救设备参数保证正常运行 根据病情建立静脉通道,人工气道,吸氧等准备转出用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 电话通知电梯等候 有主管医师及护士共同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并做好交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