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68285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美学原理的第五章(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美感,一、美感及其产生 二、美感的特点 三、生态美感 四、民族生态美感,一、美感及其产生,1、美感的含义:通过审美而获得的快感。或者说,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2、美感的产生与感官有密切的联系: (1)中国:认为美感是经由心及五官来产生的.,返回首页,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左传昭公元年) 单穆公说:夫乐不过以耳听,而美不过以目观。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德昭,则能思虑纯固。(国语周

2、语下),返回章首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返回首页,(2)西方:认为美感与眼耳器官有关,柏拉图:“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从眼见耳闻来的快感”,“为什么否认其他感觉例如饮食色欲之类快感之中有美?这些感觉不也是很愉快吗?”“因为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

3、柄。至于色欲,人人虽然承认它发生很大的快感,但是都以为它是丑的,所以满足它的人们都瞒着人去做,不肯公开。” (大希比阿斯篇),返回首页,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返回首页,3、美感产生的深层根源,(一)西方美学家的看法: (1)柏拉图的灵魂“迷狂”说:他认为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因此,美感的根源就是理式。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上界事物”和“永恒真实界”,每个人的灵魂在生下来之前,都曾经观照过“上界事物”和“永恒真实界”的美,只是自从生下来之后,由于受到尘世罪恶的习染而忘掉了它。只有少数人凭着“神灵”的依附

4、,进入“迷狂”状态才得以回忆起理式的美。可见,在柏拉图看来,虽然美感的根源是理式,但产生的契机却完全是由于“神灵”的凭依和“迷狂”。,(2)普洛丁的“心灵”说:他继承柏拉图的理式根源说,认为美感产生的契机是心灵见到理式的或神的美所引起的。 (3)(英,17世纪末-18世纪初)夏夫兹博里的“内在眼睛”说(即后来所谓的“第六感官”): 他认为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的“内在眼睛”。他说人之所以能够立刻辨别出美与丑,就是由于人天生就具有辨别美丑的“内在眼睛”。,返回首页,(4)(英)哈奇生(18世纪)的“内在感官”说:他认为有些事物之所以立即引起我们的美的快感,是因为我们具有“适于感觉到这种美的快感的感官”

5、。这种感官就是内感官,这种感官与外在的五官是不同的。外在的五官只能认识一些简单的美。这也就是把美感的根源归结为人天生具有的特殊感官。即美感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返回首页,(5)休谟、康德的主观情感说:认为美感源于观赏者心境的愉快。观赏者心境愉快了,就有美感产生,心境不愉快了,就不会有美感产生。,返回首页,(二)中国实践美学对此问题的看法,中国美学学者一般从实践的角度来解释美感产生的根源:认为美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一方面,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它的性质和发展也是由人类实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它的反映形式的各种特征,又是由美的对象特征所决定的,是美的特征

6、的能动反映。,返回首页,二、美感的特点,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美感具有情感愉悦性。 3、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4、美感具有潜伏的功利性。 5、美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返回首页,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由于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而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必须依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所以,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表现为鲜明的感性特征。但人们对形象的感知又往往不满足于停留在感性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意蕴的层面。而要把握美的本质、美的生活内容,必须有相应的理性思维活动,即理解。所以,美感又表现出理性思维的特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返回首页,美感

7、的理性思维与一般理性思维的区别:,美感中的理性思维是指美感中的领悟、比较、推敲、品味等思维和理解的活动。在美感中它是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它不脱离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体验,而就蕴含在感觉、表象之中,就像盐溶于水,有咸味而不见盐一样。故它不以概念说话,而是以形象说话,它既超越感性而又离不开感性,既趋向概念而又不归结为某一概念。而一般的理性逻辑思维活动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排斥形象、现象与情感,追求的是具有确定性的理性知识。,返回首页,2、美感具有情感愉悦性,在对美的对象进行欣赏与直观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产生悦目悦心悦志的情感反应,这是人的审美需要与

8、审美理想得到满足之后所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 所以,情感的愉悦性是美感最为显明的特征之一。,返回首页,审美情感(美感)与一般生理快感的区别:,快感是人的五官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愉快、舒适的感觉。它是机体的本能反映,只停留在五官感觉阶段,不涉及到理性思考和认识判断,没有社会内容,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如人吃了味道很好的食物感到快适等均属于生理快感。生理快感所带来的只不过是声色、吃喝等欲望的满足而已。,返回首页,但美感却是一种包含着情感、想象、联想、理解等多种心理过程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有明显的社会内容,包含着对事物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它能超出生理快感,而能认识到事物的美。它是自由的、无私的,有无穷

9、的意味。它能震撼人的整个心灵,使人的心灵更高尚,更美,使人的精神境界更纯洁、更宽广。,返回首页,审美情感与一般生理快感的 联系:,(1)美感必须以快感为基础,只有能引起人们感官舒适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 (2)快感还可以升华为美感。比如,我们吃荔枝,如果只是觉得它鲜甜、爽口,这只是快感,但如果这荔枝是自己亲手种的,那么,你就会觉得它特别的香甜,也觉特别的自豪,其中也包含着你对自己劳动创造能力的欣赏。,返回首页,审美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因而,它不仅在情调上比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更充实,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有

10、无限的情趣和韵味,而且比日常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审美情感因此也被称作是高级的情感。,返回首页,3、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人们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与体验的过程,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充满着活跃的想象力的过程。人们不仅能感知美的对象所直接呈现给人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想象创造出对象所没有呈现的。所以,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 :,(1)在美感中,想象一方面联系感知和表象的感性事物,加深着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又凭借着自身的自由活动生发出一个广大的空间,产生着、推动着情感体验。 (2)在美感中,想象还可以以无为有,以假作真,丰

11、富和充实着审美对象的内容。如它可以把美的对象中概括性、抒情性的内容,想象成为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具体化的形象,以促进美感的深入发展。,(3)在美感中,想象还带着浓厚的情感色调,给美的对象,涂上一定的感情色彩,造成所谓的“情景交融”现象。如自然物的拟人化欣赏就属于此种情况。,返回首页,4、美感具有潜伏的功利性。,美感表面上好像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愉悦,与功利没有关系。但细加分析,美感还是有功利的。这种功利性就是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美感不仅通过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来使人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而且还在这种喜悦中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丰富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使人受到潜移

12、默化的教育,并进一步激发起为了过美好生活和改造环境而斗争的积极热情。这种审美的功用,就是美感的功利性。只不过这种功利是隐含在审美愉悦中的 ,故是潜伏的。,返回首页,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返回首页,返回首页,5、美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美感的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 。 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

13、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因为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返回首页,(1)美感为什么既具有共性又有个性?,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同一民族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容易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返回首页,(2)

14、美有没有客观标准?若有这个标准是什么?,有,这是因为美感总有一个客观的美的对象,这个对象的美的特质是客观的,符合它的美感就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美感。不过,要证明这种符合却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才能确定。所以,检验美感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是社会实践。,返回首页,三、生态美感,(一)生态美感的本质 (二)生态美感的特性,返回首页,(一)生态美感的本质,1、生态美感的生成 (1)古代,美感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和欣赏,起决定作用的在于“物”,在于物的美的特性。 (2)近代,美感是对人自己的一种观照和欣赏,是对人具有的美质的欣赏和感动。 (3)现代,生态美感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一种认识和

15、欣赏。 2、生态美感的本质 (1)是对生命的由衷喜悦,是对充沛生命力的感知和欣赏。 (2)是对生命间的和谐、互惠、共生的发现、理解和欣赏。 (3)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认识和欣赏。,下一页,返回首页,(二)生态美感的特性,1、生态美感的体认、亲和性 (1)对审美对象亲和性的体认、感知。 (2)审美主体具备亲和性的认识图式。 2、生态美感的丰富、深厚性 (1)自然生态美感的丰富、深厚。 (2)人类生态美感的丰富、深厚。 (3)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美感的丰富、深厚。,下一页,返回首页,四、民族生态美感,(一)民族生态美感的本质 (二)民族生态美感的特性,返回首页,(一)民族生态美感的本质,(1)是各民族对生命的由衷喜悦,是对充沛生命力的感知和欣赏。 (2)是各民族对生命间的和谐、互惠、共生的发现、理解和欣赏。 (3)是各民族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认识和欣赏。,下一页,返回首页,(二)民族生态美感的特性,1、各民族对生态美感的体认、亲和性 (1)各民族对审美对象亲和性的体认、感知 (2)各民族具备亲和性的认识图式 2、各民族生态美感的丰富、深厚性 (1)自然生态美感的丰富、深厚 (2)各民族生态美感的丰富、深厚 (3)各民族与自然生态关系美感的丰富、深厚,下一页,返回首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