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生化检验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7429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生化检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心脏生化检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心脏生化检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心脏生化检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心脏生化检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脏生化检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生化检验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6.23年仅59岁的相声演员侯耀文在家中突然去世,原因心源性猝死。,4分钟最佳抢救时机!,50年代后期: 47.2/10万 第五位,心血管病与我国人口死亡率,60年代: 36.05/10万 第五位,70年代: 115.74/10万 第二位,80年代: 119.34/10万 第一位,我国城乡居民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成上升趋势,已成为首要死因。,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犹如有效和耐久的泵,把血液送到全身。心脏的特殊工作方式是基于心脏独特的解剖、组织结构和生理、生物化学特点,也是理解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基础。,第十五章 心脏功能检验,本章内容概要:,本章教学要求:,掌握: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

2、的种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熟悉: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的测定;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疾病的诊断。,第一节 概 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疾病的的诊断,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内分泌功能,体内的物质运输,二、心脏疾病的诊断,心脏疾病的诊断技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核素心血管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液生化检查: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价格昂贵不适合动态监测,价格较便宜且适合动态监测,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cocardial infarction,AMI),1969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AMI的诊断标准:,典型的病史和长

3、期的胸痛。 明显的心电图改变。 一系列酶的改变,以上三项中的二项以上阳性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2000年对AMI 诊断的标准:,心肌肌钙蛋白升高随后缓慢降低或CK-MB快速升高后降低,并伴有如下症状之一可诊断为AMI。, 缺血症状。 ECG出现病理 Q 波。 ECG呈缺血改变( ST 段抬高或降低) 冠状动脉检查有异常。,第二节 心脏标志物的测定,心脏标志物,酶类标志物,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蛋白质类标志物,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心肌肌钙蛋白(cTn),-羟丁酸脱氢酶HBDH,一、酶类标志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LD

4、H,AST,HBDH,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二十世纪六十年代,CK,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K-MB(金标准),LDH1,(一)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心脏酶活性改变的机制,心脏酶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内,当心肌细胞缺血时,心肌酶释放入血,其升高的时间及浓度和以下机制有关:,1心肌酶的释放速度:,心肌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影响因素:,酶在心肌细胞内定位与存在形式,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2心肌酶在细胞间隙的分布和运送,心肌细胞中的酶经过两种途径进入血液: 途径一:心肌酶释放后进入毛细血管直接入血 途径二:心肌酶释放后进入组织液,经淋巴系统回流 进入血液。,心脏受损时心肌酶主要通过第二种途径进入血液,故酶

5、升高存在延迟,3血中酶的清除:不同的酶在血清中清除时间不同,从尿路排泄。 肝脏及网状内皮系统对酶的清除。 酶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可能的机制包括:,(二)急性心肌梗死的酶类标志物,1肌酸激酶,分布,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中,也存在于脑和其它组织细胞。,CK是心肌中主要的能量调节酶,在ATP提供的能量下,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CP)和ADP,CP可以运送至细胞质中并储存。CK存在于需要大量能量供应的组织,除肌肉外还常见于肾脏远曲小管、脑组织。CK分子量80kD,在肝脏被清除。,亚类,由M和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有三种同工酶:,CK-MM,CK-BB , CK-MB 。,CK-MB1和CK-MB2,C

6、K-MM1、CK-MM2和CK-MM3,CK-MM1CK-MM2CK-MM3,CK-MB1CK-MB2。,正常血清中各亚型的含量,AMI时,组织型的MM3和MB2大量释放入血,CK-MM3/CK-MM1和CK-MB2/CK-MB1比值超过1.0,此变化明显早于CK和CK-MB的升高。CK-MB2/CK-MB1在AMI发病后1小时达到峰值,CK-MM3/CK-MM1在3小时达到峰值。显然CK亚型分析在诊断AMI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2乳酸脱氢酶,亚类,LDH是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分子量为135kD的四聚体,由M型

7、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按电泳速度的快慢命名为LDH1、LDH2、LDH3、LDH4和LDH5,不同组织有其特征性同工酶。心脏、肾脏和RBC所含LDH同工酶比例相近,以LDH1 和LDH2 为主。,。,分布,心肌细胞中主要的LDH为LDH1。,酶活性,对于可疑的心肌梗死病人:。,测定总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HBDH是指用酮丁酸取代丙酮酸作为底物时测得的LDH活性,LDH1和LDH2比其它同工酶对酮丁酸有更大的活性,因此HBDH活性相当于LDH1和LDH2。在诊断AMI时,HBDH的特异性高于LDH总活性,但不及LDH1同工酶,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又称谷草转氨酶(GO

8、T), AST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肾脏。RBC含的AST为血清10倍,故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AST由两条多肽链构成,分子量约为100kD。,亚类,两种同工酶,胞浆型和线粒体型(ASTm),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ASTm 在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后释放入血,在AMI发生后612h升高,24-48h达高峰持续到第五天或一周降低。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无特别意义,主要用于预后的判断。ASTm的活力大小同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成正比。,4AST、LDH和CK的特异性比较,AST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多,但也大量存在于其它多种器官,如肝脏,肌等,故其诊断特异性较低。,LDH在心肌细胞中的含量

9、仅次于肾,其分子量较大,在AMI时血清中此酶活性升高较其它酶迟 LDH在亚急性AMI诊断上有一定价值。LDH分布广泛,特异性不高,如急性肝炎、骨骼肌疾病、肾梗死、急性白血病及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均可使LDH增高。电泳分析LDH1或测定HBDH活性可提高LDH的特异性。, AMI时CK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相近(95%)。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内膜下梗死合并传导阻滞,多发性小灶性坏死及再发性梗死,CK大多升高。而肺梗死、心绞痛、陈旧性梗死则CK一般不升高。另外,CK分子量不大,且大量存在于胞质中,在发生AMI时,相对其它酶,它最早进入血液。CK在体内的半寿期明显较其它酶短,AMI后,CK急剧升高,

10、并很快(4872小时)恢复正常,因此不能用于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的时相变化,对单纯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四) 心肌酶的生理变异,在应用心肌酶对AMI进行诊断时,需考虑生理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1性别:,LDH在出生时为成人两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到14岁时达成人水平。,2年龄:,3运动:,血清CK在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升高程度和运动量及持续时间有关,也与运动者是否经常锻炼有关,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其心肌酶升高幅度小。,(五)心肌酶的测定,1方法学及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生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临床实验室开始采用 “连续监测法”,二十世纪五十

11、年代以前大都使用“固定时间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出现利用酶的抗原性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直接测定酶质量的方法,LDH及其同工酶测定方法:常用电泳法、免疫抑制法测定,后者已有开发试剂盒,并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使LDH及其同工酶测定广泛应用于临床。,CK的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法:是最常用的CK检测法。免疫法:新一代的方法是用单克隆抗体测定CK-MB的质量(mass),检测限为1g/L,较酶法更灵敏、稳定、快速,可自动化。,2标本的处理对结果的影响,标本在采集、分离和贮存等过程可能会影响酶的活性。,压脉带使用时间过长,溶血可引起LDH明显增高,采血后12小时及时分离血清。,心

12、肌酶在体外随存放时间和温度其活性产生变化,表15-2 心肌酶在不同温度储存的稳定性(活性变化小于10),(六)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LDH1 14%26%;LDH2 29%39%;LDH3 20%26%;,1.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参考范围】,LDH:成人120230U/L(LP法) 儿童140260U/L(LP法),LDH同工酶(成人):,LDH1/LDH2 0.45%0.74%,LDH4 8%16%; LDH5 6%16%;,【临床意义】,LDH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损伤,还见于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贫血、骨骼肌损伤、及肝硬化等。LDH降低无临床意义。 LDH

13、同工酶对于AMI发生24小时之后的诊断有帮助,心肌梗死后1012小时LDH1升高,高峰时间为4872小时。心肌梗死时LDH同工酶分析,LDH1/LDH2的比值分析有重要临床意义,一般情况下LDH1/LDH2小于1,当LDH1/LDH2大于1时,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重要价值。,2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参考范围】,CK-MB:1025 U/L 或 CK-MB/CK5%(免疫抑制法),【临床意义】,CK增高:见于心肌损伤、剧烈运动、妊娠、肌肉注射、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性电休克、心脏导管插入术、冠状动脉造影术、整形外科手术、腹腔手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及脑血管意外等,CK降低主要见于恶病质及神经

14、性肌萎缩。,CK-MB增高见于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CK:男性45180U/L 女性25130U/L 儿童75540U/L,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参考范围】:,AST:040U/L,【临床意义】:,AST在AMI发生后612h升高,2448h达高峰持续到第五天或一周降低。 AST测定可用于诊断AMI,AST在AMI的时相变化和CK相似 升高幅度不如CK,恢复早于LDH,故诊断AMI的价值很小,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诊断AMI的心肌酶可以不包括AST。AST现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二、蛋白类标志物,血清心肌酶的测定对AMI的诊断存在的不足之处:,特异性较差,酶活性升高出现较晚(如CK

15、在发病后38小时才升高),持续时间短,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希望的心脏标志物是,在心肌细胞中高浓度存在而在非心肌组织中不 存在,即高特异性。 心肌损伤发生后能快速释放到血中,以便在早 期损伤获得高灵敏度的诊断。 在血中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即长“窗口 期”。 能被快速分析。,(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蛋白类标志物,1肌红蛋白(myoglobin ,Mb),结构特点:Mb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色素蛋白,分子结构和血红蛋白的亚基相似,由一条多肽链和1个血红素分子构成。 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分子量小,仅17.8kD,且位于细胞质内,故出现较早,是AMI发生后最早的可测标志物。,分布:Mb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

16、中,其含量为:骨骼肌39mg/g,心肌为1.4mg/g。,功能特点:Mb能可逆地与氧结合,在肌细胞内有贮存和运输氧的能力。,测定的方法:,临床意义:,Mb是AMI血清中最早出现的生化标志物; AMI患者血清Mb的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Mb既存在于心肌又存在于骨骼肌,通过肾脏排泄来清除,当骨骼肌损伤或肾排泄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血清Mb升高,引起AMI诊断的假阳性。因此,应用血清Mb诊断AMI时,必顺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排除引起血清Mb升高的其它因素,才能确定诊断。,免疫化学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测定法、胶乳凝集试验和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测定法和滴金免疫法等。,1. 优点 1)在AMI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AMI标志物; 2)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3)能用于判断再梗死; 4)在胸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