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53788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69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 及其教育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 课题负责人 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研究分会理事长 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研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重要的核心的子课题 德育内容的民族化,决定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中国德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实现学校德育的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构建学校德育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关键是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亦即构建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关键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不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不懂得中国德育,不开展中华

2、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不合格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本讲内容: 一、中国道德及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的构建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中国道德及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综观、系统考察中国5000多年的道德历史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确实存在德目及德目体系问题。 德目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继承性和操作性。 没有德目的德育不可能有针对性、遵循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据史料记说,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画出八卦,造出文字,从此产生文章典籍。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系指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讲的都是天人关系的重大道理; 五典,系指少昊、颛顼、

3、高辛、唐尧、虞舜五帝的书籍,讲的都是治理天下的恒长道理的 八索,系指夏、商、周三代将三坟、五典、视为宝贵,统叫八索,主旨是求索八卦的含义 九丘,系指九洲所有天文地理。从反映这些书籍德卜辞中出现德字,如“以德配天”“惟德是辅”可以看出古代德目体系已渐形成。,中国历来将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德目,其区别在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德目及其内涵的调整和充实。 周代制礼倡德: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子(慈)、良、恭、义、仁、惠、柔、敬、和、友、中、懋等品德规范,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 “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

4、学顺行,以事师长。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 “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孔子重礼乐之教。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他提出两个“四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他设计的完整人格是“三达德”: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发展孔子思想。孟子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四德”、“五伦”的道德教育思想。“四德”,

5、即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类人伦。他教育人们“明人伦”、“知仁义”,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春秋繁露精华)主张道德教育是“为政之首”。进而,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三纲五常”,即,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它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传承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

6、史意义。,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德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并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

7、”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孙中山提出八德目。20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更加广泛地批判封建道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重新解择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他赋予“忠”崭新的含义,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他对“仁爱”的解释是“博爱”,是救国救民;对“信义”的解释是对朋友、对邻国讲信义,并谴责帝国主义不守“信义”;对“和平“的解释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孙中山道德教育思想是爱国主义为主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同时学习“欧美之法”,提倡与三民主

8、义相一致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新中国20字公民道德规范。新中国进入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以文件形式提出公民道德规范5句话20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劳自强、敬业奉献。20字包容10个德目。这个德目体系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反映了新时代道德育规范的要求。,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的构建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依据国家现行对学生所规定的德育任务与目标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其成长规律 (四)依据一定时期的形势、任务和青少年学生实际,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德目体系 中,采用表格方式系统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构建网

9、络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隐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基本观点 (二)与现行学校德育对接 (三)注意渗透现代意识 这样构建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系统整体 二是关系明确 三是寓涵新意 四是纲举目张,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 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 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 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 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 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一)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

10、范。,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人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和谐 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其具体要求是: 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 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美国伦理道德、尊敬父母不但有行动,而且

11、有节日。如国际父亲节(6月17日)起因在美国。美国的约翰保杜德夫人,幼年丧母,由父亲抚育成人。她为感谢父亲的抚育之恩,于1910年向教会提议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父亲节时,父亲在世,子女佩带一朵红玫瑰化,父亲不在世,佩带一朵白玫瑰花。 美国母亲节,美国妇女安娜贾薇丝提出创立母亲节的。安娜贾薇丝1846年出生于美国的西弗吉尼亚洲。她的母亲是教师,在讲解儿女应孝敬父母时,她表示希望学生中有人能想出办法来纪念母亲的爱。 安娜对母亲去世悲伤至极,根据母亲生前的话,决心实现母亲的遗愿,便在母亲逝世第二周,发起创立母亲节。很快得到各洲的支持。1914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式宣布,每年5月第

12、二周的星期天,家家户户悬挂国旗以示对母亲的尊敬。美国人在母亲节,一般是母亲在佩戴一朵黄色康乃馨花。母亲去世戴白色康乃馨花。,提倡孝敬父母,反对愚忠愚孝。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同流合污,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要学会逃暴怒,不要多嘴辨理,父母气消以后再找机会解释清楚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

13、”“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要求

14、是: 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 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三)团结友爱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和谐社会的固有精神力量和伦理道德支柱。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爱人”的道德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思想基础。孔子以后的名家大师诸多代表人物,在仁爱互助伦理道德方面又从

15、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发挥和深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使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成为伦理道德理论体系。,团结友爱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表现于社会历史生活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如在兄弟之间,骨肉相依、同命相连、相濡以沫;在朋友之间,亲如手足、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君臣之间,君明臣贤、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友好往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团结友爱教育的具体

16、要求是: 1认识团结友爱的意义与作用。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历史发展看,团结友爱能促进生产发展。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生产力不发达、靠人民并肩劳作、团结互助的产物。从社会安定方面看,团结友爱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我国56个民族,提倡、弘扬、光大团结友爱的美德更为重要,这是加强人民团结、各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的基本保证。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团结友爱能使人民幸福,精神愉快,安宁和谐,事业有成。 2学会讲团结友爱。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严格要求自己;会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上前帮助,不袖手旁观看笑话;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会容让人、原谅人。对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3正确对待团结友爱。要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讲求大团结,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哥们义气、搞山头、搞帮派、搞不正当的团结。为维护革命团结,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做到对自己缺点错误不掩盖,对别人批评诚恳,不包庇、不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