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251513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1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限时规范训练 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 基因可以自发突变为 a1或 a2基因,但 a1基因不可以突变为 A 基因 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Ti 质粒的 TDNA 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 DNA 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D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由 a1基因可以突变为 A 基因,A 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 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基因重组,B 正确;Ti 质粒的 TDNA 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 DNA 上属于基因重组,

2、C 错误;杀虫剂作为环境因素不能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只能选择已有的抗药 性变异,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D 错误。 答案:B 2下列有关人工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C杂交育种可快速、高效地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作物新品种 D基因工程属于定向改造新品种,人工选择育种属于定向选择新品种 解析: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 正确;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 因重组,B 正确;单倍体育种可快速、高效地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作物新品种,C 错误;基因工程属于定向 改造新品种,人工选择育种

3、关键在于人工的选择,属于定向选择新品种,D 正确。 答案:C 3果蝇灰体对黄体为显性,相关基因 E、e 位于 X 染色体上。用 X 射线处理一只灰体雄蝇,然后将其与黄 体雌蝇杂交,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一只灰体雄蝇。检测发现,这只灰体雄蝇 Y 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 E 基 因的片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亲代灰体雄蝇变异发生在胚胎时期 B实验结果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 CF1中灰体雄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DF1灰体雄蝇与黄体雌蝇交配,后代雄蝇都是灰体 解析: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一只灰体雄蝇,所以突变应该发生在灰体雄蝇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A 错误; 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一只

4、灰体雄蝇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B 正确;灰体雄蝇 Y 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 E 基 因的片段,表明 F1中灰体雄蝇的出现是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C 正确;F1灰体雄蝇 Y 染色体上多了 一段带有 E 基因的片段,会把 Y 染色体传递给子代雄蝇,子代雄蝇都是灰体,D 正确。 答案:A 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2 C基因重组是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 D基因决定生物性状,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一定随之改变 解析:同源染色体中,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不属于基因重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A

5、 错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B 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 错误;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 并性,不一定改变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也就不一定能改变生物性状,D 错误。 答案:B 5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但其无子性状可遗传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其植株比正常植株弱小 C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直接导入外源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D家庭中仅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几代人中都出现过才是遗传病 解析:三倍体西瓜通过染色体变异原理培育

6、而成,其无子性状通过无性繁殖可以遗传给后代,A 正确;有些 单倍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如同源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B 错误; 转基因技术需要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构成重组质粒,才能导入受体细胞内,不能直接导入,C 错误;家 庭中仅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如感冒,D 错误。 答案:A 6洋葱是二倍体植物,某同学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并获得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低温诱导过程会使细胞出现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B低温诱导只能使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染色体加倍 C根尖细胞分裂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

7、个过程,两者是不同步的 D经低温诱导的根尖细胞,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被拉向细胞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导致细胞出现 不完整的细胞周期,A 正确;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纺锤体只出现在细胞分 裂的过程中,因此,低温诱导只可能使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染色体加倍,B 正确;根尖细胞分裂包括细胞核 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过程,细胞质分裂在末期才开始发生,两者的发生是不同步的,C 正确;根尖细胞只 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通常发生于减数分裂,D 错误。 答案:D 7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

8、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正确;地理隔离 3 是指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但地理隔离不一 定导致生殖隔离,C 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9、发展,D 错误。 答案:B 8(2017山东青岛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变异与进化的方向 B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D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 错误;种群内基 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B 正确;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C 正确;生 殖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说明产生了新物种,则物种乙和物种

10、甲之间一 定存在生殖隔离,D 正确。 答案:A 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遗传可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间的隔离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不是基因突变而是自然选择,A 错误;遗 传可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B 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 必须条件,C 正确;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正确。 答案:A 10基因型为 AaBB 的

11、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丙细胞表明该动物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过交叉互换 C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者第一极体 D甲、乙、丙产生的变异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解析:图甲细胞基因型由 BB 变为 Bb,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图乙细胞的基因型也发生了变化,一 对姐妹染色单体的基因型由 BB 变为 Bb,根据图甲和图乙中细胞的基因型变化说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A 正确;图丙细胞中由同一染色体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所带基因变成一对等位基因 A、a,该动物细胞 4 (AaBB)很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

12、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B 正确;图乙细胞 处于减后期,由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因此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不可能为第一极体, C 错误;甲、乙、丙三图中依次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均为可遗传变异,D 正确。 答案:C 11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枯草杆 菌 核糖体 S12 蛋白第 5558 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 活率(%) 野生型PKKP能0 突变型PRKP不能100 注:P 脯氨酸;K 赖氨酸;R 精氨酸 A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

13、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 100%,说明 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 具有链霉素抗性,A 正确;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 错误;分析可知,S12 蛋白第 5558 位仅 56 位氨基酸发生变化,因此突变型的产生是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 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在使用链霉素之前就已发生,链霉素只是起选择作用,D 错误。 答案:A 12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 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

14、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 组和 B 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BA 组 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CB 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秋水仙素等物质 DC 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 射线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 解析:育种过程中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一般是纯合子,在杂交育种过程中 F2矮秆抗病植株有两种基因型, 其中纯合子只占 1/3,杂合子占 2/3。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请回答下列有关玉米遗传变异的问题: (1)玉米有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

15、因,分别用 A、a,B、b 表示。为探究玉米早 5 熟和晚熟的遗传规律,科学家进行了杂交实验: 实验 1:早熟晚熟,F1表现为早熟,F2表现为 15 早熟1 晚熟; 实验 2:早熟晚熟,F1表现为早熟,F2表现为 3 早熟1 晚熟。 实验 1 中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如果对 F2中早熟品种测交,其后代表现型为 11 的 个体占_。 实验 2 的亲本中,早熟品种的基因型为_,F2中早熟品种自交,后代中早熟与晚熟的比例为_。 (2)假设决定玉米抗寒与不抗寒的基因在叶绿体 DNA 上,用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 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_的个体作母本,纯合的抗寒早熟个

16、体最早出现在_代。 (3)玉米有黄粒品种,如果有一黄粒玉米变异株,子粒变为白粒,经检查,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 _变异,将这一变异玉米和正常玉米杂交,得到的 F1是淡黄粒。F1自交,则 F2代中黄粒个体占 _。如果让淡黄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后代玉米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 解析:(1)实验 1 中 F1的基因型为 AaBb,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A_B_、aaB_、A_bb)晚熟 (aabb)151。如果对 F2中早熟品种(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测 交,其后代表现型为 11 的个体有 Aabb 和 aaBb,占。由于实验 2 中早熟晚熟,F1表现为早熟,F2 4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