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38794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一个孤独高洁的灵魂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和冷漠,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爱情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充分体现了她的个性。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

2、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

3、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反其道而行之。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

4、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王国维(略,见人间词话十则),2.背景资料 王国维是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诠释中国古典的躬行者。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的尝试。他指出红楼梦是“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作品是一个大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悲剧。以前的红楼梦研究,要么是“评点”,要么是索隐本事。红楼梦评论问世以后,哲学的美学的小说研究开始了,所以这篇论著开了红学小说批评的先河,成了红学研究的经典。具体说

5、,他是用叔本华的思想来解释红楼梦的,因此比较注重解脱的哲学。他解释过程的成败得失是另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是第一次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并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其基本理论架构是完全正确的。,3.文化常识 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5年,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小说的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它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作者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洗

6、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1.易误读字,自主学习, ,2.一词多义,区别,告别,离别,另,另外,恐惧,害怕,责罚,处罚,苦于,运行,此指作怪,前去,前往,实行,施行,行为,品行,动作,辈分,读,道、路,读,量词,读,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亲身,名词作动词,见面,使动用法,使休息,4.古今异义,结束于,5.文言句式,(1)判断句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2)介词结构后置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7、 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3)被动句 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 投缧绁之中,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多用于贬义)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可信。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红楼梦),6.熟语集释 7.名句集锦,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所以代表他们精神的戏曲、小说,没有不染此乐天的色彩的:开始于悲的终结于欢,开始于分离的终结于团圆,开始于穷困的终结于亨通。不这样做而想满足阅读者的心愿,难啊。像牡丹亭的返魂,长生殿的重圆,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所以我国的文学中,具有厌世而欲解脱精神的,仅有桃花扇和红楼梦罢了。而桃花扇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亲眼看到,

8、亲身经历,却不能自悟,而是醒悟于张道士的一句话;再说跋涉几千里,冒着不可预测的危险,被关到牢狱之中,所寻,文本研读,找的女子,才见到一次面,就因为道士的话,很快就放弃了她,如果不是三岁的孩童,谁能相信呢?所以桃花扇的解脱,是来自于外界的约束;而红楼梦的解脱,是来自于自身的约束。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事情,来写故国之哀,而不是以描写人生处世为主。所以桃花扇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这就是红楼梦极大地违背了我国人的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就在这里。,红楼梦一书,和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根据叔本华的主张,悲剧中又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

9、人,竭尽他们所有的能力来相互(陷害)造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的人物的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这样,不是必定有蛇蝎的性质和意外的变故,只是由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不得不这样。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害处,却相互施加相互承受它,各自施加力量却人人不承担它的过错。这种悲剧,它感人的程度超出前二者很远。为什么呢?它所揭示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发生在一般规律之外的事,而是人生中本来就有的缘故。像前二种悲剧,我们对蛇蝎人物和盲目的命运,未尝不害怕战栗,然而因为它罕见的缘故,,我们的一生还能侥幸地避免,而不必去寻求能去掉生活之欲所带来的痛苦的地方。但在第三种悲剧里,就会见到非同

10、寻常的势力,足够用来破坏人生的幸福,时时刻刻都可能降临到我们面前。并且这等残酷的事情,不但时时可以加到自己身上,而且也可以加到别人身上,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法鸣不平,这真可以说是天下最悲惨的了。像红楼梦正是第三种悲剧。现在就宝玉、黛玉的事情来谈一下: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相信金玉的邪说,想着(靠这)来压制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氏;凤姐因为持家的缘故,嫉妒黛玉的才能,忧虑她会不利于自己;袭人害怕尤二姐、香菱的事情(重演),听到黛玉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己身,自然就站在了凤姐一边,这也是自然的趋势。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但却不能对自

11、己最爱的祖母说,这是普通的道德使他这样的;何况黛玉只是一个弱女子呢!由于种种原因,金玉因之而结合,木石因之而分离,又哪里有蛇蝎般的人物、非常的变故参与其间呢?不过是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罢了。由此看来,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了。,【主旨归纳】 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戏剧小说都是以喜剧结尾。而红楼梦的悲剧是因矛盾、关系交织不得不如是,此悲剧乃真正之悲剧也。基于以上认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可谓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在于出世。,“自律”和“他律” 王国维从人生对死亡的恐惧出发,提出解脱无非是他律和自律两种。他

12、又从小说所笼罩的精神氛围出发,从小说描写的具体情景出发,区别了政治、国民、历史和哲学、宇宙、文学这两个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展示必须俟待形象的人物心理和生理活动,必须辐射到人生的感觉和肉体地带。所以,王国维提供了两种基本的小说创作模式:一是汲汲于喧闹的表象人生,是繁华的、乐感的、动乱的、流动的情节堆积;一是孜孜,要点解析,于深沉的内在的人生万象,是凄凉的、悲剧的、平静的、永恒的心灵困境。桃花扇是对历史的模仿,是与生活平行的简单的文学机械加工,没有灌注灵魂的深邃和信仰的高洁。红楼梦是对历史的超越和创造,是穿越了生活表面现实的具有极强原创性的灵性真实,充溢着感性的直觉、永恒的诗意和

13、内在魂灵世界的沉郁。,1.文章第一段是怎样提出观点、展开议论的? 思路提示:第一段从国人的精神入手,指出传统的戏曲、小说多“乐天”色彩,多大团圆结局。如牡丹亭长生殿。进而对比指出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只有桃花扇红楼梦。随后对比分析桃花扇红楼梦,指出桃花扇的解脱,“非真解脱”,是“他律”;红楼梦的解脱,是“自律”。桃花扇重在写“故国之戚”,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这样,便得出结论: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悲剧性。,文本探究,2.第二段论证的中心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 思路提示:第二段在第一段结论的基

14、础上,进一步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作者援引了叔本华的观点,把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类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第三类是由于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随后,对三种悲剧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种悲剧因为罕见,对于我们而言或可避免,而第三种悲剧却非偶然之事,时时会出现于眼前,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却无处鸣不平,因而是“天下之至惨也”。随后,作者又对红楼梦的悲剧缘由作了具体阐释,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

15、合,木石以之离”,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红楼梦的风格 俞平伯,在现今我们中国文艺界中,红楼梦仍为第一等的作品,实际上的确如此。在高鹗续书的时候,已脍炙人口二十余年了。自刻本通行以后,红楼梦已成为极有势力的民间文学,差不多人人都看,并且人人都喜欢谈,所以京师竹枝词有“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之语,可见红楼梦行世后,人心颠倒之深。,红楼梦的风格,我觉得较无论哪一种旧小说都要高些。所以风格高上的缘故,正因红楼梦作者的态度与他书作者态度有些不同。 从作者自传这个观念,对于红楼梦风格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所以红楼梦作者的最大手段是写生。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

16、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写生既较逼近于事实,所以从这手段做成的作品所留下的印象感想,亦较为明活深切。,红楼梦作者的手段是写生。他自己在第一回,说得明明白白: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使失真。” 我们看,凡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极平凡的,并且有许多极污下不堪的。人多以为这是红楼梦作者故意骂人,所以如此;却不知道作者的态度只是一面镜子,到了面前便须眉毕露无可逃避了。妍媸虽必从镜子里看出,但所以妍所以媸的原故,镜子却不能负责。以我的偏好,觉得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