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37946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主讲:万家富,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租住后不久,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长得很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楼都能遇见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一直找不到借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忽然,他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声和阵阵喘息声,连续很长时间。那姑娘欢快的呻吟声响和床架咯吱咯吱声一直没有停止。小伙子想到自己正在孤独悲伤,而那姑娘却在男欢女爱,这深深地刺伤了他那颗沉浸在

2、沮丧之中的心,使他感到人生彻底地绝望了。最后,他找了一根绳索,自悬于梁上,告别了人世。第二天,人们发现,就在那个圣诞节之夜,不仅那个小伙子,那个姑娘也自杀了,是吃砒霜死的。小伙子听到的那些响声,是砒霜毒性发作姑娘挣扎时发出的,他完全误解了那些声响的性质。姑娘的桌子上有一份遗书,遗书上说,她实在忍受不了这份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她,尤其是在那个美丽的圣诞节之夜。,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一)人际交往概念 从动态的角度说,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二)人

3、际交往的动因 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进行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进行研究认为,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二)人际交往的动因 2、合群需要。心理学家沙赫特(1959)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结果发现,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

4、那么强烈。 3、自我肯定需要。我们每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当婴儿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随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他们就有了了解、认识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2.六种基本的人

5、际行为倾向 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见表,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家霍曼斯(1958)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

6、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1)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2)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

7、语词的。 (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与大众传播各有自己的特点。 (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目标靶总是带有自己的经验、情感、观念,所以,信息源发出的信息是否能够产生影响,还取决于目标靶是否注意、知觉这些信息,是否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并储存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所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了信息,是否理解了信息,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6)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

8、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信息源是不明确的、不可靠的,发送的信息没有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发送信息时选错了信道,目标靶没有能够对信息做出信息源所期望的反应等。另外,沟通双方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比如语言不通,也可能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 (7)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沟通过程中,背景可以提供许多信息,也可以改变或强化语词、非语词本身的意义,所以,在不同的沟通背景下,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沟通信息,也有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沟通的基本模式,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

9、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 (1)表情 ;(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4)服饰 ;(5)讲话风格 ; (6)人际空间。,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人际吸引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人际关系开始建立时的一种必要条件。 (二)

10、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群体的整体力量。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莫雷诺认为,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由于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

11、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理联系状况。,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例如:“我过生日最愿意请的朋友,第一是_,第二是_,第三是_。“ 选择的人数最好限制在5人以内,如果选择的人数太多,结果的处理的工作量就会很大。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广泛运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团体的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测查和人员选拔、人事推荐等。,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12、(一)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 (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三)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梅瑞的研究) (四)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然会产生。关于群体中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

13、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瑞德格(1983)就提出,领导者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才能:(1)具有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2)具有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能力;(3)具有权力欲、名望需要和他人崇拜的需要,强调追求成功,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群体沟通的不同模式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有区别,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2、社会惰化,这是他人对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另一种影响。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

14、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二)去个体化。费斯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讨论前后态度的变化倾向,二、社会影响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

15、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二、社会影响 (四)从众与服从 1、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1)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剌激模糊不清时。(2)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3)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4)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

16、容易表现从众行为。(5)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 。(6)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二、社会影响 (四)从众与服从 2.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但是,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发出者;2命令的执行者;(3)情境因素。,人际交往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人际交往,一位阿拉伯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积极的人际交往,20年后的感慨:2005年3月,一群武汉大学物理系81级的同学在加州硅谷相聚。20年后的聚会带给他们无限地快乐和幸福。20年前他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走出校门,20年过去了,在物理系接近140位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