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31813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诗词五首,饮酒,目标导航,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反复诵读,品味诗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饮酒”即喝酒。题目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2.作者名片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被称为“田园诗人”。长于诗文辞赋, 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陶

2、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主要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此种情味,何其隽永。,归纳探究拓展,1.字词句式 古今异义 结庐在入境(古义:建造、构筑。今义: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发生某种关系等。),3.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4.写作特色 (1)情景相融,意境深远。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3、。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2)语言朴素,结构严谨。 如开头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谨。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这种结构高明在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5.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探究1:只有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这两句诗。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狡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仕,但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探究2:这里所说的“车马”指达

4、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 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然离不开“入境”,但却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诗人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难关系:隐居主要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偏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了,就可以视闹市若幽谷。,字词全解,1. 结庐:建造房舍。 2. 入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3. 尔:如此,这样。 4. 偏:偏远,偏僻。,字词全解,5.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6. 山气:山间的云气。 7. 日夕:傍晚。 8. 辨:分辨。,春望,目标导航,朗读这首诗,做到熟读成诵。 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5、。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的情感。,助读资料,1.题目解读 “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2.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背景资料,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叛军攻下唐都长安。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6、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一家老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外的羌村,然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所以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归纳探究拓展,2.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园的美好情操。,3.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开篇两句写国都被叛军占领,城池破败,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繁华的京城尚且如此,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三、四两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诗人明写景,实抒情,在景中寄寓无限悲

7、伤之情。,(2)意境深沉。 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面对破碎的山河,荒芜的城垣,诗人悲痛不已。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添了他的愁绪。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令人“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自然的永恒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形成鲜明的对照),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获得了艺术的体现。,“烽火”“家书”两句是“感时”的内容和“恨别”的原因,诗意又深入了一层。最后一个“不胜簪”的典型细节,含蓄而余味无穷,使人感到诗人已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真挚感人。仔细体会全诗深沉的意境,可以略窥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4.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当时的

8、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个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雁门太守行,目标导航,熟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这首诗的写法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雁门,郡名,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太守,古代州郡长官。行,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2.作者名片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

9、人并称 唐代“三李”。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其诗对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的现实加以揭露、讽刺,也表现出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有昌谷集。,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诗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河北藩镇为祸尤烈。李贺这首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2.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出将士们

10、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3.写作特点 (1)意象新奇,想象奇特。 意象新奇,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黑云”“甲光”“金鳞”“角声”“秋色”“燕脂”“易水”“霜”“黄金台”“玉龙”,合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2)设色鲜明。 诗人极善于着色,描画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诗中运用了“黑”“金”“紫”“红”等字眼,使景物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与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3)侧面描写。 分别从视觉、听觉等角度,从侧面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使全诗的意境苍凉而悲壮。,4.问题探究 (1

11、)说说对雁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诗的理解。 探究1:黑夜行军,到达交战的地点。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也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写唐军将士带着必死的决心,半夜偷袭,奋勇杀敌。,探究2:这两句诗描写了唐军将土牺牲惨重,被迫深夜撤退,走到易水这个地方,面对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对燕太子丹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歌,为了报答君主对自己的厚爱,又提起宝剑冲向敌人,甘愿以身报效朝廷。,(2)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大量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运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但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

12、有浓艳的色彩,其中如金色、深红色和紫色,它们和黑色、玉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李贺写诗,,极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的新奇浓重的色彩。在这首诗中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嚣张的气焰,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这首诗用浓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又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5.读后感悟 感悟1: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将士的精神是令我们感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

13、民族,但也不容外敌入侵! 感悟2:报效祖国不一定非要上疆场杀敌,也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为祖国贡献力量。现在,我们正处在学习的最佳时期,要发奋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字词全解,1.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2. 甲:铠甲。 3. 角:军中号角。 4. 燕脂:胭脂,色深红。,赤壁,目标导航,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赏析诗歌反面落笔的精妙构思。 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

14、名抒发感慨。,2.作者名片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因有感于时局,其诗文多为讽喻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以杜甫为“老杜”,以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著有樊川诗集和樊川文集。其诗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2.主题归

15、纳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佼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3.写作特色 反面落笔,论述深远。 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事迹的无限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但并未完全销蚀;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它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孙策的夫人、孙权的嫂子)、小乔(周瑜的夫人)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形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

16、命运来间接地反映这种变迁。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4.问题探究 诗人在赤壁一诗中说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借助偶然的东风,对此你有何看法? 探究1:周瑜的胜利是必然的。从史料看,曹操倚仗自己雄厚的实力,傲慢轻敌,况且曹军不习水战。周瑜虽军力稍弱,但都为精兵强将,加上周瑜指挥有方,自然能取胜。,探究2:周瑜胜利只是偶然。若他未巧借东风烧曹营,决不会赢此战役,况且曹操也非等闲之辈,他也具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加上雄厚的兵力财力,若非东风,谁胜谁败还未可知。 探究2:诗人在评价赤壁之战时,有意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的帮助,实际上是强调了环境的作用,说明周瑜的英名只是时势促成而已。,由此可见,诗人真正感叹均是自己生不逢时,得不到朝廷赏识,怀才不遇的萱际。,字词全解,1. 戟(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