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23116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合格考试)历史---解析精品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邯郸市第三中学高一第七考(合格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A. 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B. 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C. 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D. 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公、侯、伯、子、男各有分封,这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信

2、息反映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与禅让制无关,故A项排除;“五等爵”制度反映了诸侯在血缘上的关系,没有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只是奴隶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一部分,没有反映出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排除。2.清代冯桂芬在复宗法议中说:“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该观点认为宗法制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有利于社会管理C. 提高了国民素质D. 弘扬了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从材料“佐国家养民教

3、民之原本也”可以看出宗法制具有教化功能,有利于社会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的教化功能,没有涉及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故CD项排除。3.“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所说的国家管理方式不包括A. 分封制B. 中央集权制C. 郡县制D. 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世卿世禄”和“分土封侯”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只对皇帝负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

4、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即中国封建官制由此建立起来,在这种制度下,大小官吏的任免予夺等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因此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废分封,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4.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A.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 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C. 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律和罗马法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秦统一六国后,秦律”、“罗马法,向万民法方向发展”等,实际

5、上考查秦律与罗马法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秦律是在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的,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两部法律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秦律,应排除;C项只符合罗马法,应排除;材料中的两部法律无法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的结论,D项排除。故选A。5.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十三名刺史。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材料表明刺史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调整了地方行政区划C. 以巡视的方法监察地方D. 防止了官员腐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刺史制度的了解。

6、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设立的,目的是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6.唐代门下省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当时称作“封还”或“涂归”。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代门下省A. 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B. 具有监察职能C. 是中央的执行机构D. 制约了皇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门下省是唐初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

7、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当时称做“封还”或“涂归”。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的封驳之职能,多少能减少皇帝决策之失误,有利于君臣及各部门长官集思广益,共商国策,可以说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A正确;BC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7.史地理志序谓:“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

8、左,南越海表。”材料中“”内应填写A. 宋B. 元C. 明D. 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引文大意为版图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统一了全国,其疆域与题干相符。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疆域8.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A. 现河北省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9、B.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C. 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D. 西藏归宣政院管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广大,为了加强对广大疆域的有效管理,元朝统治者吸取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所学,行省之下,分别设路、府、州、县。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行省9.“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材料说明科举制A.

10、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C. 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带来良性的社会治理”可知该制度应为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该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使得平民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封建统治。故本题应选B项。CD和材料无关,排除;A是科举制的影响,不能说明材料内涵,排除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0.有史学家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该“战争”指的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11、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破坏,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战争”是指鸦片战争。A项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它使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它使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1900年,它使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BCD三项与“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者的社会在炮口

12、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不符, 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点睛:材料“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解题的关键,强调这场战争使中国从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确定答案。11.耆英对某条约的说明:“其英国及属国逃民逃兵若潜进内地中国,也一律送交英国近地理事官领回”。据材料,英国通过该条约在中国取得A. 片面最惠国待遇B. 驻军权C. 领事裁判权D. 外交豁免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其英国及属国逃民逃兵若潜进内地中国,也

13、一律送交英国近地理事官领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名师点睛】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按照这项不平等的制度,殖民国家的侨民可以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为列强任意压迫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所国家的人民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可以胡作非为而不必承担责任。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12.据史载,戊戌变法后慈禧欲以光绪病重为由将其废黜,各国公使便推

14、荐一法国名医进宫诊治,认为并无大碍,慈禧只得暂时作罢。这反映出当时A. 清廷决策受到列强态度影响B. 西方列强全力支持戊戌变法C. 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D.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各国公使便推荐一法国名医进宫诊治,认为并无大碍,慈禧只得暂时作罢”说明清廷决策受到列强态度影响,故A项正确;西方列强并未全力支持过戊戌变法,故B项排除;材料并未提到列强的侵华方式,故C项排除;题干中并未提到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排除。【点睛】“各国公使便推荐一法国名医进宫诊治,认为并无大碍,慈禧只得暂时作罢”是关键信息。13.18951906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

15、万计,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因素不包括A. 明治维新的成功B. 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C. 清末新政的推动D. 国民政府的鼓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求学日本成了一股潮流,其原因主要有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的推动,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等,ABC正确;国民政府1912年建立,时间不符合,D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甲午战争的影响14.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A. 反对五四运动B. 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从事爱国活动C. 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外从事国民运动D. 维护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