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378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认识,意识能动改造,物质与意识,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探索世界: 辩证的唯物论,意识能动性特点,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考点展示,复习点睛,1.一个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2.两大原理: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三对关系:运动与物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4.四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主干构建 精要概览,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易错矫正,栏目索引,练出高分,热点聚焦,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特色栏

2、目之 思维建模系列19,主干构建 精要概览,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概念,含义:不依赖于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唯一特性:,世界的物 质性原理,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也具有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 的产物,人的意识,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客观物质性,社会,存 在 方 式,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 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与静止,运动是 的、 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 的、 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变化和过程,固有的根本属性,承担者,无条件,永恒,有条件,暂时,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 动

3、 秩 序,探究世界的本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 为转移,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 办事 认识和把握规律,并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固有,本质,人的意志,创造,固有的规律,客观规律,利用,返回,物质是 ,并能 的 。,强调物质的可知性,强调物质的客观性、独立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

4、质概念,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考点梳理,注意:,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人的思维,人类社会,自然界,()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 ( 运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总和,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世界的物质性,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具有物质性,具有物质性,依赖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

5、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方法论,(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构成的基本要素:,产生:,本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辨证唯物论),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

6、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命题探究,考向1 世界的物质性 典例1 (2014新课标全国)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7、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 B. C. D.,B,方法点拨,此类题目多以自然科学的最新认识成果及其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等为背景,主要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试题,首先,看题肢表述的是什么知识;其次,分析材料中有关自然科学变化的表述,分析变化的动态过程所对应的题肢表述的知识及其相关的意义。 方法1 关键词(句)法,就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出能够体现这些关键词(句)的题肢。 方法2 归纳法,就是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总

8、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做法和要求,即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依托自然科学型选择题解法,考向2 物质概念 典例2 (2014广东高考)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两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两者本质的区别,B,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考点梳理,1.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9、象的变化和过程。,注意:哲学运动概念与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正确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唯心主义(如仁者心动),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世界观,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正确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提醒 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运用孤立

10、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世界观: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命题探究,考向1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典例3 (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

11、,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B. C. D.,解析答案,A,考向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典例4 (2015天津高考)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

12、 B. C. D.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趋势、途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考点梳理,1.规律的概念,注意:,提醒 (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特征一:规律的普遍性,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特征二:规律的客观

13、性,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原理,提醒,提醒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命题探究,考向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典例5 (2015北京高考)这说明在我国古代

14、,人们( ) 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 B. C. D.,A,考向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典例6 (2014山东高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解析 答题

15、的关键是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此需要回答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二者的结合。,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使人们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一问题也随之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道理。 (2)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说明自然环境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 (3)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人类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思维建模系列,1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常用答题语言: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