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227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2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宝典 衬 托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

2、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另外,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课堂互动探究,艺术特色鉴赏,写作素材积累,第二课,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挂结。,忍心。,将近。,被子。,通,达。,庇护。,庇护。,突兀,高耸。见,同“现”,出现。,冲。,行列。,同乡。,闻名。

3、,三、名句默写 _,骄儿恶卧踏里裂。 去时里正与裹头,_。 生女犹得嫁比邻,_。 星垂平野阔,_。 飘飘何所似?_。,布衾多年冷似铁,归来头白还戍边,生男埋没随百草,月涌大江流,天地一沙鸥,四、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唐朝诗人,字_,号_,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因其曾任工部校检郎,因而被称作_。是我国伟大的_主义诗人,其诗歌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被人们誉为“_”。,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

4、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宋以后被尊为“_”,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杜甫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_。,杜少陵集,诗圣,2资料链接 律 诗 近体诗的一种,因为格律严密,故有此名。起源于南北朝,至唐代初年始定形。以八句四韵为定格,_须对仗。第_、_、_、_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但亦偶有押仄声的。分五、七言两体,分别称为_、_。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_”。,中间两联,二,四,六,八,五律,七律,排律,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试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和“雨脚如麻未断绝”两句诗中比喻的妙处。 【提示】 “冷似铁”和“雨脚如麻”这两个比喻看似平常,但非常恰切

5、。“冷似铁”说明被子很硬、很脏,表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雨脚如麻”则形象地说明雨点密集。能够从日常语言中选择词语表情达意,化腐朽为神奇,可见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夫。,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找出来试作分析。 【提示】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顷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的情景,,“飞”“渡”“洒”“挂罥”“飘转”又形象地描写出茅草随狂风迅速飞动,被吹得满山遍野、四处飞扬的情

6、景。总之这些动词一方面渲染了风力之大;另一方面也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语言鲜明,用词形象、准确 如开篇一段中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读者的视线,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又如“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和生活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处境的艰难。,艺术特色鉴赏,2语言含蓄 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

7、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诗人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僚排挤。他又不愿也不敢怨君。因而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正话反说的表达方式,但读者不难透过字面,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沉重和痛苦。,1课内素材开发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却在贫困交加中度过。,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

8、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所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飱。勿受外嫌猜,同姓占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

9、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理想与现实”“命运”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文字的启蒙何处始 肖复兴 读唐诗,读绝句的话,李白要比杜甫的好;但读律诗,杜甫则胜

10、过李白。原因在于,杜甫律诗里的对仗,更工整,更讲究,更富有寻常人生的感悟和哲思。因此,读杜甫诗,尤其须注意其中的对仗,从中能体会到中国文字的独到之处,其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微妙的变化和韵味,只有中国文字才能传达,靠符号支撑起来的西洋文字,难以品味得到。,美文佳作欣赏,当今语言越来越粗鄙化,学习这样古典并经典的文字,尤为必要。特别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这样的营养成分也不可缺少。 过去旧学里是讲究这样的对仗文字训练的,从小要学“天对地,雨对风,雪纷纷对雾蒙蒙”。这样的传统,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古诗里的对仗,其中奥妙无以穷尽,对孩子语感的培养、文学的启蒙,作用简直就不啻于一场智力的体操。如同品酒师需要训练

11、味觉一样,我们对于中国文字的感悟力,也需要训练。,如杜甫诗中的对仗,以写自然景物为例因为这样的诗句,对于孩子更容易接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孩子最熟悉的,历朝历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都会选它,实在是因为它的对仗既工整又可爱,而且,没有一个生僻字,都是大白话,一看就懂,让你感到,相隔了一千多年,杜甫操的怎么还是和我们现在一模一样的语言?好的文字,就是这样和岁月和我们都没有任何隔膜。,相比较这首诗的下面一联对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弱了些。同样的文字,“千秋”和“万里”的对仗,显得更虚更文了一些,不如“两个”和“一行”直白且亲近,如同我们平常说话。黄鹂的“黄”和

12、白鹭的“白”;翠柳的“翠”与青天的“青”的对仗,会培养我们从小对于颜色的敏感,很难想象如果用yellow去对white,还能有这样的效果。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依然是口语一般的亲近,让你惊讶大白话居然也可成为千古不灭的好句子。燕子和水鸥的拟人化,“自来自去”对“相亲相近”,还能有比这更平易却又贴切的对仗吗?,“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日常之景,渡水的黄莺,衔泥的燕子,都书写得这样富于人情味。水面上来回飞的黄莺,让我们看到了可爱的韧劲儿。衔泥不怕湿,是燕子不怕呢?还是诗人不怕?都格外体现着一种特别温馨的味道。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依然是日常之景,果子和青

13、苔,和人有了交流;“看时落”对仗“先自生”,让果子和青苔变得不同寻常,如同我们人一样,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了往复的生命。只有深切的体会,才会体会到叶心的“心”,阶面的“面”的奥妙。,为什么不用“叶里”对“阶上”,一样工整呀,因为“心”是比里更里面的深处,而青苔正是紧贴在“面”上而生的呢。因此,说阶上花草,可以;说阶上青苔,就不那么确切。这是中国文字的功夫所在。 “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点水是现成的成语,让蝴蝶穿花和它相对,多么的聪明又和谐;“深深”对“款款”,又见他观察是如何的细致。而这一切对于孩子,是拉近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天然图画。,由于“三吏”和“三别”,我们常误以为杜甫的社会感

14、沉郁过重,其实,他常住乡间,对自然的情感,和孩子相通,对自然的观察也格外仔细、特别,也和孩子的心理相似。“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野鸟到人间的窝边欺负燕子去了,山里的蜜蜂远避人群去花中静静地采蜜,其中的爱恨情感,特别是对弱势的偏向,和孩子们是多么的相近!“群”对“远”,多么的别致,又充满感情的色彩。,“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对比无人怜见的小野鸡,水鸟母子情深,更会让孩子引发联想。“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依然是一幅山禽母子图,只不过,这一次是衔果图,对比的是溪女,其中字字对仗工稳,特别是“山”对“溪”,“引”对“得”,“红果”对“白鱼”,让我们看到了景色、颜色和

15、动作,一幅画里有情、有景、有动、有静。,看似对于文字的信手拈来,其实是缘自对于文字的敏感,对于庸常生活态度的达观,而不是仅仅把对仗当成一种简单的文字游戏。“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写得真是好,那种花间穿行和马上醉归的感觉,将琐碎的生活写得那样蕴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还会一如既往地感动,那种平常日子里的情感,在字字对仗里得到最完美而诗意的洋溢。,杜甫的对仗里,有时爱用数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用“百丈”对“一声”和用“千涧”对“两峰”一样,都是以虚对实,为的是突出实。而秋水“四五尺”,小船只能载“两三人”,大概是实际的情况。数字运用的方法,显然和前面不一样,但那种乡村野外的情景,却因“四五尺”和“两三人”实打实的对仗,显得格外亲切和平易。,杜甫的对仗里,有时爱用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是我最喜欢的两联。“容易”对“商量”,多么别致;“纷纷落”对“细细开”,又是多么熨帖;“繁枝”和“嫩蕊”的对比,在诗人的笔下和我们的心里,一下子不仅含有大自然的规律,也含有人生的哲思。同样,“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已经成为了一种富于中国特色的象征,成为了属于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