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048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 春望》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望,杜 甫,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

2、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诗的前四句景象描写顺序及感情变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

3、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感时花溅泪

4、,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春望 (1)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荒凉,人事全非 的春望之景,表达了自己在连绵战火中家书隔断,期待得到亲 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 感情,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