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于教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1927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心理发展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心理发展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心理发展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心理发展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发展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发展于教育(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要求 1.掌握心理发展的概念 2.了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3.掌握皮亚杰、埃里克森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 4.掌握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5.理解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章内容提要,三、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人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 相互关系 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艾利康宁的儿童主导活动发 展阶段论

2、,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1.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2.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 心理发展的研究包含着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成长期间的心理发展以外,还要研究个体走向衰老和死亡时期的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1.先天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高尔顿通过名人传记和家谱调查的方法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遗传的。霍尔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后天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实现起决定作用; 环境决定论,主要代表人物华生:“给我一打健康

3、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3.教育则是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结论: 第一,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二,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第四,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

4、跃;成年以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在,但已相对减弱。,(三)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例1: 在智力发展上,据日本铃木太郎的研究,在七岁儿童中,心理年龄(mental age)恰好达到七岁标准的约占3675;达到九岁标准的占7.08,而仅及五岁标准的有45l。这就是说同是七周岁的儿童,其心理年龄的发展相差正负各两年 。,例2: 斯特雷耶曾对一对一岁半的双生女婴进行识别能力和言语发展的研究:一个女孩仅用二十二天,便能分辨和说出鸭、猫、兔的名称;而另一个女孩经过三十五天的训练,仍然

5、分辨不清这三种动物。其他学者在对双生子女的追踪研究中,也曾发现他们在智力、意志和性格以及社会行为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 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都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心理依据。,二、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Jean Piaget 18961980 I am a constructivist. I think that knowledge is a matter of constant, new construction, by its inter action with reality, and that it is not pre-formed. There is a continuous cre

6、ativity.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 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 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 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 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 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 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 献奖。,(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1)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

7、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2)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3)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4)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2.智 慧 发 展 的 阶 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

8、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 新生儿期(0一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 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 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 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 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8个月一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2)前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两个小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直觉思维阶段(47岁),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主要智慧特点 A.自我中心

9、(egocentrism):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B.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C.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D.泛灵论(Animism):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

10、的、物理的现象 E.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F.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3)具体运算阶段 运算: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 获得了守恒性 群集结构的形成 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

11、(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物质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89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

12、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13、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 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 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的特征。 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儿童能进行归纳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演绎推理,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思维接近成人,代表着人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以后只是增多知识,不会发生思维方式的变化。,3.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

14、熟(机体的成长)是某些行为方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2)习得的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会加速和推迟儿童的发展阶段,但不能超越和改变发展的顺序。他认为:“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创造活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上述三种因素起着调节作用,使心理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认知发展能否加速 学前儿童能否表现出具体运算能力 认知发展具有领域一般性(domain-generality)还是领域特殊性(domain-specificity) 不足:忽视社会和

15、教育的重要意义 ;较少涉及生理发育和心理结构的研究。,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 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他认为:低级心理机能是 种系进化的结果,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结果,受社会文化制约。,(二)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Vygotsky,18961934) 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作为动物的基本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指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记忆、语言和思维等,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2.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nlal deVelopment)。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儿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