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授课的心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1595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授课的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授课的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授课的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授课的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授课的心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现在的语文老师不是很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很多都停留在读读、背背、译译、写写的层面,要求会背诵、会默写、会翻译的“三会”。对一篇文言文,稍微一看,根据以往的经验,拿本就去上课。更别提“三次备课,两轮打磨”了,应该说打磨出一节好课是不容易的,只有针对研究问题和目标任务确定观课维度、设计观课量表,学会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分工观课,通过细致的观察、记录、分析、综合、评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判断,给出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这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看了丁慎杰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柳暗花明”之感。文言文教学

2、,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那么“言”最基本的就是“诵读”。古人亦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之说。要重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丁老师可以说在这个方面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还原文本,无标点试读;发现问题,划分句读再读;重读读错的句子,比较阅读;古板文言的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观察读音、句读角度,学生较积极、注意力较集中。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充分调动,彰显了学生的个体思维品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读错到读准到读得流畅,有新的生成。在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充分调动,加上背景资料的辅助,学生在与老师、与文本的碰撞下体会到文本深层的意蕴,感受到作者微妙的复杂的心境,对文本的解读逐层

3、深入,课堂有许多新的生成。再运用不同形式的个人读,合作小组齐读,同学互读,在读中解决字音,在读中了解字词句义,在读中体会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例如丁老师在课例中的处理: 师:相信你感受到了这种美,要是再有点音乐,或许你就可以读得更美了,试试与音乐结合表现这种美。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听完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 有感觉吗?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吗? 师:那我们师生再合作一次,我读前面,你着重朗读这一句。(音乐)

4、师生朗读后给与10秒钟左右的空白时间。(指名。) 生4: 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来到了的中庭,月光如流水一般流泻在庭院之中,空明澄澈,月光如此的晶莹,透彻,院中的月光就如凝固的水一般静静的铺满院落,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是水中的藻荇一般,他们泾渭分明,偶尔有风吹过,竹柏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起来,这时的我们才回过神来。 师: 你描绘的真好,请大家从他的描述中回过神来。刚才听到你的描述,我倒觉得作者在表述这句话,在描绘这幅画面的时候语序有些不对,请看投影,老师,调整了一下,大家读一读,比一比,看看那句更好? 生: 作者当时十分的投入,似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种对月色的欣赏中,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烦恼忧愁,以及个

5、人的荣辱得失,陶醉在了这迷离的月色之中。丁老师的处理就非常的到位,既调动学习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泼生动,还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个环节可以说是课堂深层次品读的极好例子。真是“读尽文言始到金”。张伟忠老师曾经这样强调: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从文到言、从言到文走上几个来回。光理解言不行,我们的老师要从各个角度,查阅相关资料,彻底了解文本的背景,文章的字词语言等,有了这些东西作基础,老师们就要引导学生把读不懂的地方读懂;把读得浅的地方读得深刻;把让学生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这就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还要尊重学生的质

6、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所以丁老师无论是导入设计中的请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还是在译读课文的环节中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点,丁老师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质疑,而且是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新的生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第二次设计中,丁老师完全是在导引中让学生生疑,学生自主质疑,然后同学之间释疑、筛疑、定疑,再由教师就主要问题,即文本的重难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进行分析,重点突破,再次深入引导质疑,从而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挖掘,完成研究问题。丁老师真是“千淘万漉”,做了四套预设方案,可谓用心良苦,精益求精。在解读“起行”时,老师“设谜”

7、生疑,引起思考。为何重读“欣然”?让学生去思索作者的心境。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同我们读出来那么简单呢?这三次的追问可谓达到高潮,学生有一点的难度,老师适时的投影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解疑。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这两个问句的质疑和“但”这个词语的能否缺失的理解,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真正体现对学生质疑的尊重,在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中升华认识。充分尊重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在不断地质疑、释疑中,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学生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对文本的解读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次的课例学习,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个性化备课,明确教学设计的亮点与缺陷,然后结合自己的困惑,带着问题去观看课例研究的文本资料,从思路的繁杂到条理清晰,从简单的引导到诸多方式帮助,磨课后所呈现的设计,避免了学生对于词语积累的机械记忆,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深刻的感受中真正地走进了文本。 我深切地感受到:磨课虽经历痛苦与艰辛,但蜕变后的精彩却显而易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从中获益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