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06001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心课件(4)社会角色与自我意识(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本章要点,自我意识及其心理结构 自我过程 社会角色及其分类 角色冲突,思考与讨论:我是谁,1、“我”是什么?我就是“我的”吗? 2、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如何做到自知之明?请用5个词来概括自己。 3、请列举最欣赏和最讨厌自己的35项;列举自己最擅长和最不擅长的35项;找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3-5项东西;今后最想做的三件事或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思考与讨论:我是谁,4、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你是一个自信或自尊、自爱、自负、自强、自恋、自私、自卑、自制、自觉的人吗? 5、为什么传统文化会强调“无我”?自我的价值应如何体现?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给自己定位? 6、什么

2、是社会角色?其与人格是什么关系? 7、什么是角色冲突?角色膨胀或过分角色化的表现及影响有哪些?,第一节 自我意识,一、什么是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自我观念、自我的关系) 定义: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知、体验与控制。 自我意识的结构:主我与客我,觉察者与被觉察者。,二、自我意识的成分,自我认知(认知自我):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属性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体验(情感自我):伴随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自尊、自爱、自信、羞耻、自卑等。,二、自我意识的成分,自我控制(自我意向、意志自我):主观我对客观我的制约。表现为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应

3、该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悦纳和善待自己,改进并完善自己。,自我的领域,自我探索练习(补充),请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找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项并说明理由: 1、 2、 3、 4、 5、 丧失练习:逐个划去这些项目,代表从你生命当中失去。认真体会每次“丧失”的过程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澄清价值观),自我探索联系(补充),下面的这条线是生命线,请标出你现在的年龄位置并预测死亡年龄: 预测死亡年龄的依据:如现在的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等。 思考过去和未来的我: 列出过去影响你最大或最令你难忘的三件事: 今后最想做的三件事或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0岁,三、自我意识的分类,从内容上分为

4、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产生上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二者构成一对矛盾,它既给个体带来不安与焦虑,又给个体发展带来一定动力。 从关注点上分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公众自我):前者关注自己的感受,内在事件,我行我素,后者看重外在的评价。,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1、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物我不分阶段:两三个月以前。 物我分化阶段:婴儿在其对象化的活动中逐渐产生了主体意识和随意动作。3个月时婴儿开始对他人微笑,十个月左右会“认生”,一岁左右会回应自己的名字两岁左右能认出照片或镜中自己(生理自我形成)。 客我与主我分化阶段:2岁时“我

5、”的概念出现。 自我意识发展完善阶段(3岁以后):社会我和心理自我逐渐形成和发展。,2、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评价等。 角色扮演:从小的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 他人的评价:镜中我。 政治经济地位。 文化:中国人的“自我”是融合于家族、整体之中的。 参照群体:其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整和评价自己的群体。,五、自我过程,定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方向和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1、自我评价: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获得个人信息。 社会比较: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 完成任务:通过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来检验自己。 内省。,2、自我美化:用以增强自尊心或避免自尊受损。 向下

6、的社会比较。 选择性遗忘:也称动机性遗忘。 有选择的接受反馈信息:夸大正面的反馈信息。 缺陷补偿: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自我照顾归因:解脱自己的主观责任或夸大自己的能力。 自我设障:制造借口。 意义:这些自我美化过程即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防御机制,虽带有一定的阿Q精神色彩,但只要运用得当,对个体仍是必要的。,3、自我表现: 自我澄清:澄清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呈现真实的自我。 自我表演:出于策略性的目的,扬长避短,展示美好的一面。 意义:适度的“自我表演”(印象整饰)有利于社会互动(礼仪),但过度的“装穷”、“摆阔”、“争(面子)”则有害而无益。,补充知识:自我意象,1、什么是自我意象?人内心

7、中存在的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心像”,就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形象化。它或清晰或模糊,甚至是意识觉察不到的。,思考与讨论:自我意象决定人生,2、自我意象的作用: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行为模式、人格和人生。它就是变成“心理事实”,我们豪不怀疑地按照它去行动,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熟难熟易,别人对自己有何反应。有着“胖”的自我意象的人很难减肥成功,而丑、笨、害羞、失败、敌意等意象也会成为某些人的人生导航仪。,你有类似的经验吗?,3、自我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基本上都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无意识地形成的,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重要人际关系。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罗杰斯)。一个小时候不断地被冠以“你不行”

8、的人,其自我意象是可想而知的,并最终证明并强化他的“我不行”的自我意象,从而形成循环。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4、如何改变。首先要意识到并接纳到自己现有的自我意象及其不足之处;寻找它产生的根源;通过积极现象等去逐步地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 其次,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行动中完善自我意象。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目标单纯并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地朝它努力。,相信潜意识的能量。一旦设定的目标输入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就会被唤醒,这时人不需要过分的努力与刻意。此时过多的思考和担忧反而会阻碍潜意识能量的释放,关闭通向灵性潜意识的大门。自发性。,第二节 社会角色,角色的内涵 角色的分类 角色理

9、论 角色过程 角色与人格(自我),角色(role) 原意指戏剧舞台上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Mead)等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称为社会角色。 所谓角色就是与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期望相联系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一、社会角色的概念,此定义包括三种含义: 1、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 2、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3、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的。,这里的社会地位是指个体由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决定的在社会上所处的

10、位置。它是由一个社会宏观的结构、文化传统、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等客观因素决定的。非人格、在先性。 社会期望指其它角色互动对象对该个体行为的期待、要求系统。主观性。 地位和期待决定了个体行为方式,角色就是权利义务组合。 角色丛:每个人同时扮演的许多角色的组合。,思考与讨论,1、讨论:现实社会与戏剧舞台有何异同?,思考与讨论,你赞同以下观点吗: 1、此生的唯一目的是净化你的灵魂。 2、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在演出,更是这幕戏的创作者。因为一般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往往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有些人相信,命运在我们出生时便已注定。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想,通过心灵

11、和思考的升华,命运可以由此而改变。与其和“命运”做无谓的相搏,不如潜心想想:如何为自己写一部剧本,从而扮演自己心仪的角色。 摘自稻盛和夫的活法(贰),二、角色的分类,1、根据存在形态分为: 理想角色:是社会或团体公认的行为模式,可明文规定,也可约定俗成。有文化和时代烙印 。 领悟角色:个体对自己角色的理解。 实践角色:与角色技能和角色观念有关。,二、角色的分类,2、根据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制约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正式角色)和开放性(非正式)角色。 4、根据权力地位关系可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5、根据参与程度分为零度参与、漫不经心参与、传统仪式性参与、生物性参与、神

12、经质型高度参与、情迷意乱性参与、神物合一的参与。,三、角色理论,1、结构角色论:社会是由一组组互动的角色构成的网络,角色(地位和期望)构成了潜在的社会结构。角色是由具有一定角色理解能力和扮演能力的个体来承担和实现,因而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决定个体。剧本决定演员。(林顿) 2、过程角色论(特纳):强调角色互动、角色过程,换句话来讲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可解释:非角色行为(不依附于一定组织结构),新角色的产生、个体角色更换等现象。 结论:社会与个体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介乃是角色。个体是社会的人,而个体则有可能创造性地扮演角色,甚至创立新的角色。,补充: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

13、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动,就因为人们能够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 米德把这些基本能力称为“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即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米德称之为“心灵。,按照米德的观点,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通过“类化他人”这面镜子而产生的自我,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类化他人角色阶段。 经过了这三个阶段,(1)个体在对待必须与之互动的他人时,更有能力确定自己应采取何种适当的反应;(2)个体能够将可以评价的自我形象从具体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加广泛的社区标准和观念上去了。,补充:戈夫曼的社会戏剧论,戈夫曼从角色概念出发,将社会与

14、戏剧舞台进行广泛的比附。其中的“观众”是对角色发生影响作用的其他人;“表演”是通过角色的广泛行动流露出的各种意义;“舞台设置”包括家具、装饰品等,以及其它一些提供布景和舞台道具的背景项目;“前台”和“后台”是根据角角在与“观众”互动中所处的位置来区分的;“剧班”则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四、角色过程,1、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和行为的前提。 角色观念学习。 角色技能学习。 是相互渗透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角色扮演,3、角色冲突:角色扮演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 角色间冲突:由扮演角色过多所致。 角色内冲突:由矛盾的角色期望所致。 角色冲突

15、的消除:提高个体角色扮演能力和协调互动对象的角色期望。,讨论:君子与小人的角色冲突,君子与小人的区分首先在道德品格,其行为模式也有优劣之分; 君子在品格和行为上注重个人仪表之庄重、强调内在修养之培养、注意言谈举止之适度、考虑人际关系之和谐;而小人则在上述方面都与君子迥然相异。,君子难做 ?,君子是一种理想型的个格,也可能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完全实践是很难的。,解决君子难做的常用方式,不求具备君子的内在道德品质,只求君子的表面风度和做人的诀窍。表面奉行君子的理想,暗地干脆干小人的勾当。 真君子不愿做,真小人不敢做,只好做伪君子或伪小人(管仲、邯章、郭子仪)。真君子(海瑞)的下场。历史逆淘汰。 “

16、素位而行,不怨乎其外”,坚守本分。,真小人,伪君子,何去何从?,五、角色与人格,1、区别:角色说明了处于相同地位的不同个体行为的统一性;人格(个性)则说明了同一个体在行为上的统一性。 2、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人格对角色的影响:角色选择和角色扮演。 角色对人格的影响:角色规范、期望会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结构之中。,美国加州夏季的一个周日,一阵警笛声打破了大学生汤米平静的早晨。一辆警车在他家门口嘎然而止。几分钟之后,汤米因为一种严重的罪名被捕,有人宣读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利,搜身、带上手铐,经过登记和留下指纹,蒙上眼睛,押送斯坦福县监狱。在监狱里,他被脱光衣服,喷洒了消毒剂,穿上工作服一样的制服,制服前后都有一个表示身份的数字。汤米变成了647号囚犯。另外8名大学生也这样被捕并被指定了不同的号码。,案例:模拟监狱中的角色过程,汤米和他同牢房的室友都是志愿者,他们看到报纸广告后应征而来,同意参加研究,体验一段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通过随机掷硬币的方式,有些志愿者被分配担当囚犯的角色,其他人则成为看守。所有人选都经过了很多心理测验、面试,是从大量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