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0485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政治课标版课件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 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 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 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 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 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

2、 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 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3、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 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 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例1 (2009海南高考)“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 B. C. D.,课堂笔记 选 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能够

4、把主观与客观联系 起来,正确。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 观物质性,排除;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 观能动性,排除。,B,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 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 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 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 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 符合的标准。 (2)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 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 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 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 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 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

6、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 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 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畴并与主体发 生联系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改造的对象。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实践的基 础上统一起来。主体和客体的

7、相互依赖表现为:它们各以 对方作为自己存在、发展的前提,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形成对象性活动的认识结构,都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 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主体改造客体。 主体与客体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能 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本质力量的最 有力的证明。主体反映客体。主体与客体反映与被反映 的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的基础上产 生出来的。,例2 (2009广东高考)“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 )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

8、.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课堂笔记 选 材料强调的是要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没有说明书本知识和亲身实践哪一个更重要,故A不符合题意,D正确。获得知识的途径既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故B错误;C与题意无关。,D,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 地位等)为转移。真理和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9、的统一。 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否则,历史条件发生变 化,仍旧照抄、照搬,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 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 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 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 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3)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 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内容

10、的客观性,决 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 认识只有一个。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例3 (2009海南高考)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 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 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 B. C. D.,课堂笔记 选 题干材料体现了虽然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

11、的局限性.但却可以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故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的说法不正确;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D,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客观条件是具体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是人 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与 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从认识的客体来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 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

12、的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 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 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 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 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 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从每个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 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受 各种条件制约,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 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 认识能力也

13、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认识所有的事物, 对每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 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 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一个不 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 供指导。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 而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例4 (2009浙江高考)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 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

14、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B. C. D.,课堂笔记 选 本题主要考查对“冰川豹蛛”的认识过程,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表述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表述错误。,D,考查点1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之。”这里

15、所讲 的“行”是指 ( )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解析:荀子这段话是说,对事物听固然重要,但不如亲眼看到,看到又不如去认识和理解它,认识它则不如亲手去做一做。可见,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他所说的“行”应为我们所说的实践。本题应选D项。,答案:D,2.2010年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之 一是投身科学发展实践。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 (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实践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考查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析:大中专学生投身科学发展实践,主要是强调实践决

16、定认识,故本题选择C。A、B不符合题干规定性。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 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 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A错误。伽利略通过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故选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不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以B错误。D与题意无关。,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