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0278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7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中物理疑难9: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教学课 例 研 究,浙江省义乌中学 陈 军,遗忘曲线,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年1909年),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论语学而中记载:子曰:“学而时习之”,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1790年 1866年)曾说过:“必须时常回复到所学的东西上而加以复习牢固地记住所学会的东西,比贪学新东西而又很快地忘掉要好得多。”,单元复习,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一个不复习的人,就好像一个赶着一辆破牛车,上边装满了捆绑得很松的货物,而他只管赶路的人。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车上的货物已经所剩无几了,他还

2、得意地夸耀自己走了多远的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走多远的路,而是要“满载而归”。, 怎么样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必修1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全章复习课案例,课例呈现一,一全章知识回顾 1.教师提问:本章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直线运动? 学生口答(互相补充):我们在本章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和竖直下抛运动。 2.教师提问:这些运动之间有何种联系?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这些运动以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中心,由于加速度a和初速度v0不同,而变成了其他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之间

3、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匀速直线运动,v0=0,a=g,a=g,a0,a=0,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3.,3.教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呢?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运动形式与加速度a和初速度v0的方向有关系 教师小结: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5个物理量v0、vt、a、x和t中的v0、a决定了物体的运动形式。 4.教师要求:请同学们默写出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最主要的是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其它的公式都可以由其变化而来,所以以此为例,默写出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关系公式等等,教师把它进行补充,归类,梳理后得:,课例呈现一,3.,

4、课例呈现一, 怎么样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3.,课例呈现二,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电路分析和计算复习课案例,课例呈现二,课例呈现二,小结一般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的思路: 1.先定性分析,再定量计算; 2.复杂电路画出等效电路(简化电路,明晰串并联关系) 3.一个状态,一个方程。,课例呈现二,课例呈现二,课例呈现二,教师小结含容电路分析和计算的要点 1.含容支路电路稳定后电流I=0,支路中的电阻 “有阻无流是等势体”; 2.确定电容器两端的电压UC, 要看清电容器挂靠在哪个电阻上; 3.要看清电容器的充、放电,搞清极板上电荷的电性, 正确计算电荷的变化量Q。,课例呈现二,四、含表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5、 例题4. A、B两端电压恒为U=8V,已知电阻R1=2k, R2=3k,现在将电压表V跨接在R1两端,则其读数为U1=2V,试求当这个电压表跨接在R2两端时,其读数U2又为多少?,教师小结含表电路分析和计算的方法: 电路中的电表可以等效地视作会说话的电阻RA和RV; 理想电表RV,RA=0;实际电表RV越大、RA越小对 原电路影响就越小。,课例呈现二,教师小结思路: 复杂电路先画出等效电路图; 电表处理方法:理想电表,先摘后挂; 实际电表,当作会说话的电阻RA和RV 3.利用节点电流分析法分析电流大小。,课例呈现二,牛顿运动定律单元复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明确对象两个分析确定

6、正向列式求解,实例1(过程分析问题):物体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下,经过6s通过18m到达斜面底端B,B点连接时顺滑的,过B点后物体又以0.5m/s2的加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C点停下。求BC两点间的距离多大?, 怎么样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求解vB 因为B点连接顺滑,所以通过B点前后,物体的速度大小认为不变,而B点是前一阶段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末状态,同时又是后一阶段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起始状态,所以B运动状态很重要。 对物体,从AB过程中,由x1=a1t12/2得:a1=2x1/t12=1m/s2,所以vB= a1t1=6

7、m/s; 也可以用另一种解法:对物体,从AB过程中,由x1=(v0+vB)t1/2可得: vB=2x1/t1=6m/s. (2).求解x2 该问题的解决,应该说已经水到渠成了。但是不同的学生思路还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并且整理出学生的几种解法: 解法1:对物体,从BC过程,由vt=v0+at得: t2=( vC-vB)/a2=12s, x2=vBt2-a2t22/2=36m; 解法2:对物体,从BC过程,由vt=v0+at得: t2=12s,x2=(vB+ vc)t2/2=36m; 解法3:对物体,从BC过程,由vt2- v02=2ax得

8、: x2=(vc2-vB2)/2a=36m (3).拓展引申 a.求物体通过B点后,再经过16s,它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x为多少? 学生会出现的典型错误为:x=vBt-a2t2/2=616-0.5162/2=32m 引导学生分析运动过程,发现物体在12s末已经停止运动,后4s物体并没有移动,所以16s位移等于12s的位移,即:x=36m。 b.求从物体通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离B点水平距离为32m时,经历的时间t为多少? 学生根据公式:由x=vBt-a2t2/2,代入数据得: t2-24t+128=0,(t-16)(t-8)=0, 解得 t=16s或t=8s。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学解的合理性,发现t=16s这个解要舍去,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一题多联,关于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课的进一步思考,谁是复习课的主人?,复习课的起点是什么?,谢谢大家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