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232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广义: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二)心理发展的动力,1、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后,由于心

2、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在,但已相对减弱。,(三)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6、心理发展的逐渐分化与统一,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一)有关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理论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会合论和成熟论 4、相互作用论 (二)研究遗传和环境作用的方法 1、家谱分析和血缘分析 2、双生子研究,高尔顿与谱系研究,他通过谱系调查,论证遗传因素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他在调查 17681868 年这 1OO 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共 977 名获

3、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谱后发现,其中有 89 个父亲、129 个儿子、114 个兄弟,共 332 名杰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姓中 4000 人才产生一名杰出人士。因此断言“普通能力”是遗传的。在调查 30 家有艺术能力的家庭中,他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也有艺术能力的占 64%;而 15O 家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中只有 21% 有艺术能力,因此断言艺术能力 - “特殊能力”也是遗传的。,霍尔与复演说,1904 :青年期一书中,提出复演论(recapitulation theory),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生前胚胎期,代表人类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时期; 婴儿期的爬行代表人类进化的猿猴时

4、期; 儿童期,其知觉力敏锐,而道德、宗教心、同情、爱情及美感则十分幼稚,复演了人类远古的特征; 少年期知觉敏捷,记忆力强,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复演了中世纪人类的特征; 青年期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类进化的混乱期; 成年后身心成熟代表人类进化的文明期。,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发生认识论” “日内瓦学派”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图式(scheme):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同化(assimi

5、lation):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accommodation):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征:靠感知动作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 1、手的抓取 2、嘴的吮吸 3、客体永久性,(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特征: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出现了“表象性思维”。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性 3、思维的不可逆性 4、思维的刻板性,(

6、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特点:守恒 (逆反性 、互反性) 具体运算阶段特点: (1)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2)运算系统零散,不能组成整体。 运算系统:分类 、序列化,(四)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特点: 1摆脱具体事物束缚,内容与形式分开。 2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思维构成一个组合系统。 形式运算命题之间的关系: (1)非(否定) (2)和(联结) (3)或(析取) v (4)如果则(蕴涵),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教育的影响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或提供合适的教学情境。 2、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

7、认知发展。 3、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低级心理机能物质生产工具 高级心理机能精神生产工具,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 1、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 社会规律制约。 2、在交往中通过掌握符号系统实现发展。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

8、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二、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一)强化说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 (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四)语言获得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卡拉什:“i1”(input1)理论 要将获得语言和学习语言区别开。 在语言获得中,矫正错误固然有用,但并不重要。

9、 在语言获得中,说话者的输出并不重要。,Student:I throw it-box.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Student:My-I pait? Teacher:Your painting. Student:Painting?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Student:Yes,Painting.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Studen

10、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三、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人格结构论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心理发展观 人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支配,人一生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每一阶段上,人身体上都存在着性感区域,儿童通过刺激这些区域可获得快感。,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Oral Stage,018个月) 肛门期(Anal Stage,18个月3岁) 性器期(Phallic Stage,37岁) 潜伏期(Latent Stage,611岁)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20岁),(二)埃里克森

11、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尽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情感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却遵循着相似的方式。,人格发展八阶段 信任对怀疑(01.5岁):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自主对羞怯(1.53岁):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主动感对内疚感(37岁):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同一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亲密对孤独 (1830岁) :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繁殖对停滞(3060岁):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 自我完善对绝望(60岁后):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

12、天年的实现,埃里克森理论评价 贡献: 1、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 2、发展是在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推动下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 3、认为发展有自我治疗,自我教育的作用 局限:认为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这实质上还是一种生物学化的先天预成论的观点。,启示: 1、人格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而要重视教育对发展的作用。 2、人格的发展是循序而进的,上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如不能顺利通过,就会阻碍以后的发展,因此,儿童时代的教育环境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掌握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就可避免出现心理危机,使发展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教学中

13、的应用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讨论题 :,1怎样理解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3评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张德: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RM利伯特:发展心理学,刘范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JM索里等著:教育心理学,高觉敷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6大桥正夫编:教育心理学,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7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合著: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陈孝禅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9雷永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威廉C格莱因著: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计文莹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1丘德诺夫斯基等著:苏联德育心理研究,陈惠昌译。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198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