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0153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3高考(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三政治第一轮系统复习,2019年4月20日星期W,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观)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观),知识结构,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用)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真理是客观的(绝对性) 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总览知识体系,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 和归宿,真理,概念:标志主观同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2、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客观性、具体的、 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唯一,目的,来源,动力,客观,有条件,无限性,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考点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把握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人们: 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3、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人的意识具有什么特点?,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知识梳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物

4、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体现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有2、4、6,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猴子摘桃子。 4、建设长江三峡 5、学生思考问题。 6、克隆羊“多利”问世,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

5、社会 中国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十二五规划 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小行星撞击地球 A. B. C. D.,A,C,B,(重庆高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下列两小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学生看书 法官办案 蜘蛛织网 调节分配结构 A、 B、 C、 D、

6、,生产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举例:探月工程有助于建立科学理论、获得应用型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客观 物质性: 主观 能动性: 社会 历史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实践的基本特征:三个,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

7、人的孤立的活动,A、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 B、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联系实际,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绕月探测需要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的通力合作体现了这点。,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

8、的社会历史性,D,(2009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B. C. D.,农村改革属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故正确;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正确。表

9、述错误,排除。,C,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2009海南)“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 B. C. D.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的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特点,故本题选B项。,B,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世界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分,人们改造世界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才叫实践。,2.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动物不会思维,只靠先天本能,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误区警示,3.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

11、观活动。,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这个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为,从实践的三要素看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又不是纯主观活动。,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

12、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归纳: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A、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13、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A.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 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1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 中、在 和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的产物。,能动,主体,客体,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途径。,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获得实践和学习。但归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 知识的构成:是由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 (2) 学习的重要性: 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代人都处在知识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 实践是

15、认识的产生,是“源”,学习是知识的传授,是“流”,应该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误区警示,判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 (2)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实践,实践,认识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一推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一种认识正确与否也不能用另一种认识来检验。 (2)原因: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能把认识同客观对象或结果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3)如何检验?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判断: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设计一个施工方案,它是否正确需施工完毕后,使用一段时间后给出最终判定,即由实践来判定。但在方案付诸实施前,也必须有一个理论上判定,即看施工方案是否符合科学理论的要求,符合即行。但这种判断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是科学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