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0051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国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王国刚 01059868200 ,主要内容,引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的改革亮点 一、金融体系内生于实体经济 二、中国的外植型金融体系 三、外植性金融体系的风险 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五、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抓手 附:资本经营的误区,引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的改革亮点,全面性:“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

2、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引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的改革亮点(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

3、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引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的改革亮点(续),判断: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

4、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亮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引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的改革亮点(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5、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引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的改革亮点(续),城

6、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引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的改革亮点(续),路径: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7、、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一、金融体系内生于实体经济,在两部门模型中,居民部门是资金的盈余部门,厂商是资金的赤字部门,为了支持厂商创造财富、维持经济运行,资金就应从居民部门流向厂商部门,由此,在经济运行中,居民部门是资金的供给者,厂商部门是资金的需求者,金融活动原本就在他们之间进行 有三个需要细化的问题 : 居民部门的资金是如何提供给厂商部门

8、的 厂商部门之中是否存在资金供求关系 厂商部门是否存在资金回流给居民部门,一、金融体系内生于实体经济(续),金融是建立在资产权益基础上为了获得这些权益的未来收益而进行的权益交易关系的总和 居民部门在金融投资风险喜恶程度上的多层复杂结构与厂商部门经营运作在风险程度上的多种多样性能够大致匹配,保障了经济运行的正常展开 从实践角度看,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活动在交易规模、产品种类、交易方式等方面不断扩大,由此,将金融业务独立出来设立专业化金融机构成为必然。 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都透明了一个基本原理: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体经济部门所拥有的金融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部门。,

9、二、中国的外植型金融体系,在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没有金融活动,也谈不上金融体系 。在这种经济格局中,居民不是资金的主要供给者,政府部门成为企业经营运作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财政机制和行政机制成为资金供给的主要机制,企业缺乏最基本的经济权益,也就谈不上金融权益,由此,金融机制也就难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中国金融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有五个条件决定了中国选择的将是外部植入型(即外植型)金融体系: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和居民没有金融权,既不知道何谓金融权,也没有金融意识(甚至没有“金融”一词的概念),二、中国的外植型金融体系(续),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10、,在金融部门中普遍延续了行政审批制 我们期望能够尽快地缩小与他们的差距,由此,将西方国家浮在表面上的金融机构格局借鉴学习过来,并没有深入地看到他们沉在水下的实体经济部门金融权 在缺乏资产负债理念和制度的条件下,企业不能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也就难以有金融权力的内在要求 银行信贷依然按照国家计划安排,在信贷规模和信贷投放对象上都有明确的行政取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努力从实体经济外部推进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外植型金融体系,二、中国的外植型金融体系(续),外植型金融的主要特点表现在8个方面: 在金融产品方面,实体经济部门几乎没有选择权 实体经济内部没有展开金融活动的制度空间 各种证券发行

11、都必须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并由金融机构承销 直接金融工具成为间接金融工具 拉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维持经营运作的一项基本业务 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才成为金融机构彼此之间的交易活动 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体系,以各种理由限制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要求 各种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存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资产中比重 单位:亿元,2001-2012年中国债权债务类金融产品规模 单位:亿元,存款余额与M2和M1的对比 单位: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度净增额,二、中国的外植型金融体系(续),外

12、植型金融在30多年的发展中有着积极意义 保障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给和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在资金短缺中起步发展却没有陷入贫困陷阱,对3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贡献,功不可没 运用行政机制以维护金融运行秩序的稳定 它为探讨建立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通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积极探讨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为中国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 创造了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抑制、推进金融深化的一条新路径,三、外植性金融体系的风险,外植型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主要包括: 将原先多维一体的经济活动分切为若干相互缺乏关联的部门活动,使得各种资源的整体

13、关系碎片化,降低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本不应有的风险(如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 以存贷款为重心,引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种种矛盾和效率降低,给实体经济部门发展造成了诸多的金融障碍 在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资金错配现象越加严重 货币市场成为金融机构间彼此交易的市场 各项金融改革举步维艰,或停留于做表面文章,或停留于口头,新增贷款结构(2008-2013),存贷款期限错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 单位:亿元、%,金融机构存款结构 单位:亿元、%,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 单位:万亿元,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结构 单位:亿元,银行间市场回购结构 单位:亿元,关于进一

14、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仍保持原区间不变,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对客户的贷款利率。 二、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方式,以市

15、场供求为基础,结合期限、信用等风险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完善定价机制建设,提高差异化服务水平,稳妥处理合同关系,保证贷款正常发放。强化财务硬约束和利率风险管理,确保内部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相关制度办法要及时报人民银行备案。,存款利率调整与存款变化 单位:%、亿元,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要保障金融运行安全,金融必须回归实体经济 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含义,一方面并非推到重来,即并非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重蹈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200多年走过路。不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重走这一过程都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不意味着“回归”已无事可做,中国金融体系应按照已有老路继续前行 “回归”的真实含义在

16、于,扩大实体经济部门中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各自的金融选择权,即把本属于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权力归还给实体经济部门,推进内生性金融的发展,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续),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际上有着两条路径:一是金融机构的路径,即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独立出了专门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金融机构;二是金融市场的路径,即实体经济中的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可以直接进入金融市场,以自己的名义发行和交易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重心在于使得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能够直接进入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竞争是实体经济部门中的主体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实质是重新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它是金融改革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过程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新构造的过程。,五、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抓手,当前应以公司债券为基本抓手,推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展开中国金融体系再造的工程。 在金融运行中,存在着众多可用公司债券予以化解的矛盾:货币供应量高企、银行信贷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