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533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0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理论详细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 媒介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 、广播、电视和网络)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二)大众传播的几个显著特征 、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必须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传播; 、必须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 扩散信息,使大众传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大众传播所传播的信息是单向的; 、它的单向传播信息是指向不确定的受众; 、大众传播必须是公开的,在社会要素之间 进行。 *简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2003研 中传媒),二、大众传

2、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 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 、监视环境。 、协调社会各部分。 、传递社会遗产。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 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 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 、环境监视功能。 、解释与规定功能。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功能。,(三)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功能概括,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 讯息和媒介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 一般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 行了概括。他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

3、产 传递归入政治功能范畴,把社会控制、规范 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而 施拉姆的贡献主要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 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 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社会雷达(名词解释 中国人大2004研),(四)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 俗口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 三项功能(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 、社会地位授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由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大量提供所产生的精神麻 醉功能。,(五)大众传播的功能及其功能失调,、环境监视功能。 正:满足信息需要;加强社

4、会规范; 授予地位;巩固统治;推动文化发展。 负:对社会体制潜伏的威胁;麻醉;文 化渗透与文化侵略。 、社会协调功能。 正:设置议题;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负:助长顺从心理;减弱主动判断精神。 、文化传递功能。 正:社会成员社会化;文化体系标准化。 负:降低平均教育标准;失去独创性。 、娱乐功能。 正:权力扩展;大众文化; 负:低俗化;削弱精英文化。 、经济发展功能。,三、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是以19世 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诞生为标志的。 电视媒介的发展经历了由黑白 到彩色化、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电 视、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变革。 目前电视媒介的发展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

5、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进入多频道化时 代,节目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 、 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多彩。信息传 输质量更高。 、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 、卫星和因特网传输使电视传播进入了跨国和全 球传播时代。,大众报刊,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大众传播 提供的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 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的肯定态度和“怀疑主义” 的忧虑态度。 (一)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几种观点 、乐观主义态度 、怀疑主义态度 、新乐观主义态度 、唯物主义态度,、乐观主义态度,

6、美国政治学家J.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认 为,报刊推动舆论的形成,而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它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 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 法国学者G.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一书中认为唯 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 性,公众规模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扩大,社会由受“习惯和 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指出: “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 际才能成为现实。 总之,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认为大众传媒的普及会 推进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和提高人类的理性。,、怀疑主义态度,进入20世

7、纪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不但 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 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因此不少学者 开始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性质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大众传播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进行 大规模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新型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日侵略势力利用大众传播煽动民族仇恨,进行 全民法西斯战争动员。二次大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 浅薄化、低俗化倾向,进一步招致了不少学者对大众传 媒的激烈批评。有的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精神” 的负功能;有的则认为传媒内容的煽情性和刺激性,导 致了人的理性的衰退和道德的退化。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日本学者

8、清水几太郎、美国 精神医学家E.D.格林提出大众传播具有负面功能。,法兰克福学派,学派得名于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 员有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卢卡契。 对大众传播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程式化机械复制式 生产、感官式肤浅化审美、虚假的流行性需求、单向度 同质化的个性、粗俗低级便宜搏取人们欢心。,、新乐观主义态度,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担任过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与法兰克福学派不 同的是他对大众传媒持肯定性态度,电视话语的编码 与解码一文是其代表作,该文主要讨论电视话语“意义” 的产生与传播。 他认为,电视话

9、语“意义”生产有三个阶段:生产阶 段编码阶段,传者为主;“成品阶段”占主导地位的 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解码阶段受 者为主。,霍尔提出了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 (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协商立场(大体上按 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解释,但却加以一定修正 以使之有利于反映自身立场和利益) 、对立立场(与占 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全然相反的对抗的立场) 。 霍尔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意义”不是传者传递的, 而是接受者“生产”的。因为,传递不等于接受。改变了美 国传媒理论中观众被动的传统模式,此后,文化研究敞 开了关于电视受众主动性的研究的大门,一种新范式的 受众研究兴起

10、并迅速扩展开来。,费西克:“两种经济理论”,电视生产过程有金融与媒介两种经济形态,前者流 通的是金钱,而后者流通的是意义与快感; 拥有财富容易,拥有意义与快感难; 受众是观众、消费者、生产者“三位一体”; 资本主义已扩展到休闲领域,他认为观众通过看电 视参与商品化的过程,其努力不亚于流水线上的工人; 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是费西克对大众传媒文化持 乐观的态度。,理解大众媒介一书中,费西克列出以下图表,(二)大众传播与信息环境,1、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着四个基本要素。在这个过程 中,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对不同的时代、不 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类来

11、说,环境的规模不同,对环境的认知方式也不 同。与传统社会相比,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l)传统社会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建立在“第一手信息”基础之上。 (2)大众传播时代人与客观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大众 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 大众传播时代人的活动空间扩大。 个人必须依靠大众传播来认识把握环境。 大众传播所提示的环境不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 这样,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以描述为:人认识大 众传播提供的信息环境,采取环境适应性行为,作用于真实的客观环境。 这种变化给人们环境认知和环境协调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2、什么是信息环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

12、人 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 体构成的环境。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 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 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 、大部分讯息不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 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或 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大众传播在营造 信息环境方面拥有突出的优势:,(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 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 环境,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 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 环境。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产生之后,人 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 为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他的环境 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 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较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这一观点的是日 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1968年,他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 上,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