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教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257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总论-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传染病总论-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传染病总论-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传染病总论-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传染病总论-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总论-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总论-教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王明琼 嘉 应 学 院 医 学 院 钟 锋,第一节 概述,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有传染性的传染病和没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并导致流行。,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重点在于研究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措施,其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是一门临床医学。 流行病学

2、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其研究目的是控制或消灭传染病,是一门预防医学。,第二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感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除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 2.吞噬作用 3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第三节 传染病的

3、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1.入侵部位 2.机体内定位 3.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1.直接损伤 2.毒素作用 3.免疫机制,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定义: 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传染源,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或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时,应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 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人

4、、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 6.土壤传播 7.母婴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高低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增加,外来人口增多,免疫人口死亡,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一般抵抗力降低和病原体变异等,能使人群易感性升高;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或传染病流行后可使免疫人口增加,能降低人群易感性。,二、疫源地,(一)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的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二)疫源地范围影响因素 疫源地的范围受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特点、传染源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

5、等因素影响。,(三)疫源地被消灭条件 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或疾病痊愈后传染源不再携带病原体;通过消毒等措施使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通过检疫确定,在疫源地范围内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发现新病人或新感染者。,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二)社会因素,第五节 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是用作确定传染病的基本条件,也是传染病与其它疾病的主要区别。,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最基本 (二)有传染性 最主要 传染期定义: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均具有传染性,这一时期称为传染期。 传染期意义:了解各种传

6、染病的传染期是确定传染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三)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 按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2.季节性 3.地方性,(四)有免疫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强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保持终生,但流行性感冒等例外;多数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强度较弱,免疫持续时间较短,但伤寒等例外;蠕虫病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往往产生重复感染。,由于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因而可出现下列现象: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1.潜伏期 (1)

7、定义: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2)意义:了解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医学观察、留验等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与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波状热 (5)双峰热 (6)不规则热 2.皮疹 出疹时间:水痘和风疹于病程第1日,猩红热于病程第2日、天花于病程第3日、麻疹于病程第4日、斑疹伤寒于病程第5日、伤寒于病程第6日出疹。,3.中毒症状,(1)毒血症 (2)菌血症 (3)败血症 (4)脓毒血症,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发热 2.代谢改变,

8、第六节 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需综合分析以下三方面的资料: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资料 1.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2.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出病原体 、分离培养病原体 、分子生物学检测 3.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皮肤试验 、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检测 四、其他,第七节 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支持疗法 2.病原疗法 抗生素 、化学合成制剂 、血清免疫制剂 3.对症疗法 4.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5.康复治疗,第八节 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隔离的种类:严密隔离 、呼吸道隔离 、消化道隔离 、接触隔离、虫媒隔离 、血液和(或)体液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3.药物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