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上课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231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沟通上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际沟通上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际沟通上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际沟通上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际沟通上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沟通上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沟通上课稿(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一、什么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思想、观点、意见、知识、消息、情感、态度、动作等动作。,(二)人际沟通的意义,首先,人际沟通是人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 其次,人际沟通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必要条件 再次,人际沟通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人际沟通(信息传递),自我认识,协调知行,满足需要,“双赢”的沟通,(美)普林斯顿大学在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智慧”、“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美)哈佛大学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

2、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二、沟通的构架,1、构架:,信道,解释 编号,译码 解释,单项信息转换过程图,2.信息转换过程,信道,信道,信 息,信 息,信 息,信 息,编码,解释,译码,编码,解释,译码,双向信息转换过程图,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一)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越一致越好 (二)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 (三)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 (四)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递信息 (五)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一) 心理发展功能 (二)心理协调功能 (三)心理保健功能,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二)沟通的类型:,沟 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

3、通,口头,书面,副 语言,物体的 操纵,身体 语言,动作姿态,服饰仪态,空间位置,一、言语沟通的工具,1、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 2、书面语言,语言变体,沟通情境,沟通者之间 的关系 沟通的地点 讨论的主题,范围,范围,情 境,家庭 朋友间 宗教 职业 教育,父母 朋友 牧师 雇员 教师,家中 海滨 教堂 单位 学校,沟通者,地点,话 题,如何成为好儿女 如何从事体育活动 如何成为好教徒 如何把工作干好 如何解决几何问题,非言语符号沟通,1、手势 2、面部表情 3、目光 4、运动性体态 5、人际空间距离 6、扶助言语和类语言,基本手势,手势分类: 1情意手势:表达动作者的表情,使其内涵丰

4、富,寓意深刻。如:鼓掌。 2象征手势:表示某种抽象的信念,且他人予以理解。如:宣誓。 3形象手势:在交往中摹拟某种状物,给人一种具体、形象的感觉。如:借钱。 4指示手势:指示具体的某项行为和事情的手势。如:请看黑板。,二战期间,一次,邱吉尔在地下掩蔽部内举行记者招待会,突然上面警报声大作,邱吉尔闻声举起右手,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大声地对与会者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 这时,在场的一名记者发问道:“首相先生,有把握吗?”邱吉尔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望着记者们,立即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情绪激动地大声回答说:“一定胜利!” 邱吉尔这一镇定威严的神态举止,被记者们拍

5、了下来,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上。 从此,这一著名的手势便在英国城乡广泛流行开来,并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表情,表情是从人的面貌或姿态上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是人们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形体语言中最丰富的部分。 感情的表达=7%书面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 健康的表情是自然诚恳,和蔼可亲的,是一个人优雅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部五官表情中又以通过“眼神”和“微笑”传递信息为主。,眼神和微笑,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是面部表情的核心,它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目光接触是交往中常见的沟通方式,眼神不同,含义无穷。应真诚、坦然、亲切、有神,目光视线应落在对方双肩和头顶所构成的区域内,不应躲闪

6、或紧盯对方眼睛。 微笑是真正的世界语言,能超越文化而传播,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交往中的微笑是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奉献,成为增进友谊的纽带,它如润滑剂,可以化解一切,升华一切。微笑一下并不费力,却产生无穷魅力,受惠者成为富有,施予者并不变穷。,交际的空间距离,(1)亲密距离:45厘米以内。 是贴心朋友、恋人、夫妻、父母与子女 之间的亲密区。 (2)私人距离:45120厘米 是亲属、朋友之间的个人区。 (3)社交距离:120360厘米 属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距离。与同事 共事通常保持这种距离。,(4)公共距离:大于360厘米适用于开会或演讲的距离。,(3)社交距离:120360厘米 属于礼节上较正式

7、的交往距离。与同事共事通常保持这种距离。,第二节 人际认知,一、人际认知 二、人际认知的主要对象 三、人际印象,三、人际印象,一、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 二、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一、一致性倾向 二、好坏评价是形成印象的基本依据 三、中心特性左右着印象的变化,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型效应,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

8、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行为归因的主要原则,1、扩大原则 2、折扣原则 3、非共同效果原则 4、协变原则,归因偏差,一、观察者行为者偏差 二、自利,第三节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9、的内涵 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好恶喜厌、远近亲属,即心理距离。,人际关系需要,一、包容需要 二、控制需要 三、感情需要,人际关系的形成阶段,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阿德曼(I.Altman)等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 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选择性; 情感探索阶段:基于双方的好感而进一步的交往; 情感交流阶段: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之上的彼此较深的情感卷入 ; 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成为密切的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人际吸引的原則,个人特质 相似性(

10、similarity) 熟悉性(familiarity) 接近性(proximity),个人特质,温暖(warmth):当人对某些人、事、物展現正向态度时,便表現温暖。(Folks & Sears, 1977)。 能力(competence): 一般而言,我們喜歡比較具有社交技巧、智慧、及能力的人。 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錯,反而更受欢迎。这种現象叫仰巴腳效应(pratfall effect)。,外表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on):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況下,外表吸引力越高的人,越受人喜爱。“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 人格特质,个人特质,相似性(similarity),我们倾向喜

11、欢那些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与我们相似的人。 原因: - 相似是一种酬赏(表示自己很棒)。 - 避免失调、保持平衡。 - 有意的选择。,相似性之例外,-同病不相连:如果相似性是一種威胁,我們会试图逃开。 - 差异性也造成吸引力:和态度、价值观、性格、背景不同的人在一起,有时反而变得更大的快乐。,互补性吸引,需要的互补(complementary of need):当一个人的需求能被另一个人满足时,很容易产生人际吸引,互补性吸引,克克霍夫等人研究了一些大学生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发展过程,结果发现,在初次交往时,外貌、社会资源等是构成吸引的重要因素,结交后双方在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

12、性显得更为重要,而推动双方关系进一步向亲密的友谊和婚姻发展,则主要是人格特质、需要的互补起作用。,熟悉性(familiarity),单纯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只要某一人、事、物经常出現在你眼前,你就会逐渐喜欢他。 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 - 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人和事物,曝光效果无法产生。 - 当两个人彼此的兴趣、人格或需求相冲突时候,常见面会彼此的冲突夸大或恶化。 - 过多的重复反而引起厌烦,接近性(proximity),两个人的物理距离越接近,越易产生人际吸引。 原因: - 熟悉性高 - 常见面、易了解 - 相似性高,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喜欢水平的增减趋势

13、,4、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关系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对群体人际关系结构的测量;对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衡量。 社会测量法(J.Moreno) 人际关系能力测验 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第四节 人际互动,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从众 模仿与暗示 合作与竞争,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作用,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应当注意,所谓社会促进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了个人的行动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最早发现社会助长作用并对此作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M.Triplett)。

14、,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随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在其它的一些实验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阿尔波特(F.H.Allport,1924)在哈佛大学曾领导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选择了几种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由简单到困难的排列是: 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编排词的联想表,演算简单的乘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 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成:单独一

15、个人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 结果发现: 除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外,其余几项作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个人做效果更好。,相关研究,返回,单独一人与一起写批驳某哲学观点的社会干扰作用,在上述阿尔波特的实验中,发现大学生做复杂作业批驳某一哲学观点的论文时,集中一起写比单独一个写质量差,其结果见表32。,阿尔波特的研究,如果群体凝聚力较强; 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很强; 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 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能激发个体投入其中; 群体成功个体会受到奖励; 个体相信其他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个体完成的是一些简单、熟练的任务; 当个体的贡献能够被鉴别出来并论功行赏时; 当感到任务艰巨且

16、人人有责时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一般都会导致个体的活动效率增加,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原因或条件:,2、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抑制作用也叫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浪费作用、社会致弱作用等。 是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法国的农业工程人员瑞琼曼(Ringelman) 曾经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拔河比赛实验,让个人或团体分别拉动一条可以记录重量的绳子。,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平均每人拉力为63公斤;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动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动53.3公斤;八人作业时,共拉动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动31公斤;团体成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后来,心理学家重复类似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要他们齐声大喊,分别记录个人的音量。结果发现:虽然群体喊叫的总音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加大,但是个体的音量却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小。,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