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6151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1205第七章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4/20,1,第七章 教育方法的哲学分析,2019/4/20,2,第一节 方法的哲学界定,2019/4/20,3,“方法”的两种定义,佐藤正夫:“规定从某一初始条件导引出某一定目标的可能的处置体系的一定部门的规则体系。” 教育大辞典认为,方法指“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按一定程序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具体方式、手段的通称 ”。 一般而言,方法可以被看作达到某种认识和实践目标的手段和方式。,2019/4/20,4,对“方法”定义的四个方面分析,方法是实现预定目标的手段。具有目标指向或实现目标是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意味着实现目标应该走的道路。 方法是一种中介手段。

2、方法属于中介系统。中介系统就是在活动中把活动的人与活动对象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也是活动的人和活动对象之间实现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转移与变换的转换器。 方法受内容的制约。方法可以理解成为揭示内容的内部关系、内部结构的理论。 方法是构成一个体系的有计划的一连串行为或操作。所谓方法,意味着有步骤、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行为和操作,因而方法就自然而然具有结构性。,2019/4/20,5,第二节 良好的教育方法,2019/4/20,6,一、教育方法的定义,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领教及自我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样式:(1)教师提示的方式;(2)学生自主

3、活动的方式;(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一起思考,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发现新知的方式。可以分别称之为提示型教育方法、自主型教育方法和共同解决型教育方法。,2019/4/20,7,二、良好教育方法的标准,(一)最经济的条件。“最为经济的条件”指对教育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和信息”进行最为有效的配置。 如果仅仅考虑最为经济的条件,那么教育活动与追逐赢利的经济活动没有太大的区别。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或道德活动,是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趋善”活动。,2019/4/20,8,二、良好教育方法的标准,(二)最大的预期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任何

4、教育方法都应当考虑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培养目标。,2019/4/20,9,二、良好教育方法的标准,(三)最小的不良副作用。这里的“最小的不良副作用”针对“预期教育目标”而言,是对应“预期教育目标”的“最小的不良副作用”,教师应当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认真地考虑教育活动的效果。 教育是一种“趋善”和“使人向善”的价值活动。既然如此,教育方法就应当从受教育者的利益出发,采取一种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2019/4/20,10,二、良好教育方法的标准,(四)正确处理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 杜威认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

5、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就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方法不过是材料的有效处理。”,2019/4/20,11,二、良好教育方法的标准,(五)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学习态度 。 杜威认为,“衡量创造性的方法,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利用日常习见的事物。新奇的是操作,而不是所用的材料。”,2019/4/20,12,第三节 纪律、惩罚和灌输的教育哲学分析,2019/4/20,13,一、纪律,2019/4/20,14,1、什么是纪律,辞海中解为:“社会的各种组织规定其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履行自己职责、执行命令和决议、遵守制度、保守国家秘密等。纪律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对违反者可

6、以实行制裁。” 纪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如何运用纪律这一教育手段需要高超的艺术。纪律的误用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导致教育规训的产生;纪律的正用有助于学生获得自由,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019/4/20,15,2、纪律与规训,纪律的英文为“discipline”。“discipline”一词具有多重而又彼此相关的含义,包括学科、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约束乃至熏陶等。现在人们一般把它译为“规训”或“纪律”。 什么是教育中的“规训”?金生鈜:“尽管规训问题相当复杂,我们把教育对人的支配、处置、压制、型塑等看作是规训的主要特征。规训不是教育的一种必然,而是教育中的一种负面现象,是一种恶,它使个人

7、失去自由和自主的精神气质,失去追求德性的理想。”他还指出,教育中的规训其实是一种训练,但与一般训练又有不同,“规训化教育仅仅训练人的被使用性,也就是实用性和适应性,它所生产出来的人,无论其兴趣还是品味都相当浅薄,精神相当狭隘。规训只是训练人迎合社会的性能,要求人无批判地接受外在力量为他设计好的道路,做社会型塑体制的同谋。规训化教育远离了培育自由的、卓越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的教化理想,失去了教育生活的意义渊源和价值视野。” 纪律作为一种规训,是对纪律的误用。尽管规训化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手段自古至今都存在,教育工作者还是要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尽自己的一份力。,2019/4/20,16,3

8、、纪律与自由,纪律是一定的社会或集体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首先,纪律是为维护社会或集体利益所制定的,是正常教育秩序所必需的,主要指向社会生活或集体生活的领域。其次,纪律以规范和规则的形式存在,是对儿童的约束。纪律的终极目的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约束到自我控制,而不是对人进行压制或管制。再次,规范和规则的获得并不是强制和奴化的结果。如果在纪律上强制和规训,就会导致儿童精神的盲目和智慧的僵化。如果儿童没有主动去理解纪律,就不可能真正懂得纪律的意义,并在纪律中得到智慧和精神的发展。 怀特海认为,自由和纪律是教育中的两个要素,“通往智慧的惟一的

9、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惟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并不对立,在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对自由和教育进行调节,使之适应个性发展的自然变化:“一种设计完美的教育,其目的应该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而自由则应该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的机会。”,2019/4/20,17,二、惩罚,2019/4/20,18,1、什么是惩罚,现代汉语大词典:“一指惩戒、责罚、处罚坏人;二指施加鞭打或体罚以使之服帖、受辱或以苦行赎罪。” 惩罚是通过使人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这个人某种行为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惩罚的目的:(1)通过制止不良行为或鼓励理想行为,使一个人立即改正自己的

10、行为。(2)对人产生威慑作用。,2019/4/20,19,2、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不是教育目的,在教育领域中实施惩罚,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本身绝不能成为教育目的。 卢梭:“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2019/4/20,20,马卡连柯:“我个人相信,惩罚并不真的有那么大的好处。但是我坚信下面这样的事实: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也就是说,我深信教师可以用惩罚或不用惩罚,但是,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当惩罚时,他

11、也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惩罚也和其他的一切方法一样,也应当用一种自然的、通常的和合乎逻辑的方法来提出。”,2019/4/20,21,3、惩罚须有度,惩罚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违反纪律; 当事人必须承受痛苦或挫折; 惩罚必须公正; 必须由权威人士来实施。,2019/4/20,22,4、教师执行惩罚时应当注意,(1)做到公正惩罚,公平地维持学校纪律; (2)使违规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他们心服口服; (3)尊重犯过错误的学生;教师在执行惩罚时,应当避免过多地涉及到学生的人格,或追究他过去的经历,惩罚应当就事论事,应当是在某件事情上犯错误的后果,而不应该是某些人注定的命运。 (4)妥善地处理惩罚后学生的

12、心理状态,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2019/4/20,23,关于体罚,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注意体罚和变相体罚问题,因为它们涉及到对学生基本人权或其他基本权利的侵犯。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教师的体罚行为。 洛克:“肉体的痛苦和快乐如被用作奖励和惩罚施加在儿童深上,将会导致恶劣的后果;因为正如我以前所说,它们只会增长和加强那些应被我们加以抑制和控制的喜好,假如你要消除儿童对一种快乐的欲望,采取的办法却是满足他对另一种快乐的欲望,这会在他身上养成什么样的德行原则呢?这只会扩大他的欲望,教他走入歧途”,“使用这种办法,你便在他身上培植了一切罪恶的源泉,下次一有机会,它必定会更加猛烈地爆发出来,给他带来

13、更强烈的欲望并给你带来更大的烦扰。” 罗素反对在学校实行肉体惩罚。“孩子对于惩罚者往往并无怨恨”,但是,“如果经常实行惩罚,孩子就会习以为常,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孩子习惯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为了保持威信,实行肉体上的惩罚是对的”,2019/4/20,24,权威,权威:指意见、忠告和命令的发表者。权威分为实质的权威、传统权威以及法定的权威。雅斯贝尔斯:“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当权威受到损害时,那么它就会抓住强权。” 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教师权威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雅斯贝尔斯:“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实质。单

14、个的人是在他生成的有限性中开始其生命历程的。在成长过程中,为了习得传承的内涵而与权威联系起来。” 其一来自社会要求,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有其自己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要通过教师体现; 其二来自于儿童本身的不成熟性,因而儿童需要引导,对于年幼者更是如此; 其三是教师发挥主体性的需要。,2019/4/20,25,三、灌输,对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来说,灌输是一个长期的讨论话题。有人视它为魔鬼,对它进行猛烈的抨击,有人却认为它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它大唱赞歌。在这个问题上,分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会给我们许多启发。,2019/4/20,26,1、什么是灌输,关于“灌输”,现代汉语词典解为:(1)把流水引导到需

15、要水分的地方。(2)输送(思想、知识等)。 “灌输”的英文为“indoctrination”,可以把它分解为:“in”加“doctrine”,其意为“植入教义”。 I.A.史努克下了个定义:“一个人传授P(一个或一组命题),如果他的意图是让学生不顾证据地相信P,那就是灌输。”,2019/4/20,27,2、灌输的主要特征,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对灌输式教育作过精辟的分析:(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5)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7

16、)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2019/4/20,28,从灌输本身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上讨论灌输的特征,1.从方法上看,灌输具有强制性。 从方法上看,灌输者使用的方法与教育者使用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灌输者经常使用说服、宣传、欺骗、威迫和监视等方式,使学生吸收特定的想念、态度和价值观。 灌输者使用的方法往往是非理性的方法。灌输者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有自由意志、丰富内在世界、独特兴趣需要的活生生的人。灌输是灌输者为了达到一个固定的意向和目的而采用强制的、以控制作为主要的手段,而不管受灌输者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有能力接受。灌输者所使用的不是一种合乎道德的教育方法。,2019/4/20,29,灌输者和教育者对待教育方法的思路是不一样的。灌输者强调方法为特定的内容服务,他最重视的是教义或教条式信念能否被学生所接受,他所使用的方法,如证据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