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614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 外国电影史 第七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电影史,第七章 前苏联的叙事电影 (30-4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电影 1, 美国制片厂制度的建立,五大类型影片构 成了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2,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表现底层的普通人; 3,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表现 现实生活内容,提高了观众的观影机会,国 家电影产业开始形成 30年代的特点: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的几类形象 电影产业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创造了前苏联电影的蒙太奇学派,诗电影使得前苏联电影闻名于世,那么30、40年代的前苏联的叙事电影,也就是以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原则拍摄的电影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从而使这一时期

2、成为其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前苏联电影在探索电影艺术理论,发展电影文学,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提倡多种风格,多种样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拍了一些重要作品。而这一时期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在世界电影发展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影响。,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日本战后独立制片运动等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 我们国家的电影,从创作思想到方法,无不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 几年前,我国提出的“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优秀的作品感动人”这个口号我在前苏联电影史中也看到过,尽管不是一次提出的,但却是30、40年代就提出的。,第一节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提出 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高尔基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在大会上通过而且写入作协章程的。 这个方法最早是由高尔基倡导,经过与文艺界人士和党政领导同志一起探讨最后确定的。,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具体含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按著名电

4、影评论家尤列涅夫的话说得简单一点,该方法的具体含义:就是生活的真实性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性和人民性。 也就是真实、具体、历史地反映现实,目的是对劳动人民进行革命的改造并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精神。 其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基础方法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进一步解释就是:世界观是社会主义的,创作的基本原则是现实主义的。 这一方法先在文学界提出,后成为其它所有艺术创作的普遍的指导原则,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也经过了不断修改,使其更符合实际需要。 60年代以后则改成“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地开放的体系” 。从而扩展了现实主义的界限。这个方法一直坚持到苏联解体。,三, 30年代前苏联电影界的几件大事 1、声音进入电影

5、第一部有声纪录片是顿巴斯交响曲(导演维尔托夫),故事片是生路(尼古拉斯艾克导演)( 1931) 。 (美苏电影声音出现的时间之差) 2、1934年召开了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并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3、1935年召开了全苏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为电影发展提出了明显规划。,四、声音进入电影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的推动 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等蒙太奇大师对电影声音的态度。 他们就电影声音发表的论文有声电影声明,这篇文章是对电影声音的欢迎,也是对电影声音理论作出最早贡献的一篇文章。,1,欢迎。他们在声明中谈到: 声音“会给电影带来强大的新的表现手段,会有助于阐明

6、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而这在过去只依靠视觉形象的无声电影的不完善的手段,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为此,劳逊曾指出:“俄罗斯艺术家比许多其它国家的电影工作者更加意识到声音的潜力,因为他们对于安排银幕形象的指导原则进行过更系统的研究”。,2,担忧。在阐明自己对于电影声音的艺术主张和美学观念时,同时也表露出一种担心,怕声音的出现,对话的出现,特别是最初所用的同期录音等,可能会使电影成为“戏剧演出”,会被语言所控制而去讲故事,从而改变“不连贯性”的剪辑,成为“连贯性”的剪辑。,3,于是提出“声话对位”的主张 他们在声明中写到:“只有按照对位去运用声音来配合蒙太奇镜头,才能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蒙太奇”。也

7、就是说,要设法使“声音和视觉形象显著地不相吻合”,使其成为塑造声画形象的结构手段之一 。现在电影中经常出现声画对位的画面。,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的转向 一、电影工作者的转向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苏联电影工作者,特别是蒙太奇学派的大师们,更真实、更具体地去描写苏联的社会现实。要去创造一种 “为大众的艺术”。 当时,把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到了艺术家所持立场的高度来认识,即思想态度问题。,二、一批表现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 一批表现生活现实的影片走上银幕 一个女性(1930) 金山(1931) 大地在渴望(1931) 生路(1931) 事业与人们(1933)

8、 迎展计划(1932),一个女性(1930年,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描写一个城市女教师在农村与富农进行的斗争); 金山(1931年,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以彼得为代表的农民的觉醒和最终参加到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的行列中来的故事); 大地在渴望(1931年,导演莱兹曼,表现共青团员在修建水渠的过程中,同富农的破坏进行的斗争)。,生路(1931年,尼古拉斯艾克拍导演,叙述了一群流浪儿如何被教育成长为真正的公民); 事业与人们(1933年,马契列夫导演,反映在工业生产中人们努力学习先进技术); 迎展计划(1932年,及艾尔姆列尔与尤特凯维奇合作,表现列宁格勒金属厂开展劳动竞赛的故事)等。 这些影片,在

9、当时配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突出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小人物的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带来了观众层次的变化。,生路,迎展计划,边区,这些影片的创作带来电影手法和观众的变化 1,从“蒙太奇电影”转向“叙事电影”. 年代对前苏联电影来说,是从“蒙太奇电影”转向“叙事电影”的时期。这种转向和服务对象有关。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口号下,而以鲜活的人物和引人的故事构成的影片更能为广大观众接受。,2,观众层次的变化: 主人公形象的变化,形成了观众层次的变化。 这些表现现实生活,即表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影片,人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有一种真实体验和感受。

10、过去的电影观众,大都是一些城市文化界人士,而这时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都加入到电影观众的行列中来。这也是30年代苏联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因。,三、电影业的形成 电影题材和手法的变化导致了观众层次的变化。 1,广大人民都能看懂电影; 2,要让大众都能看上电影; 3,国家加大了电影投资,发行放映业迅速发展,促进了电影业的形成。 30年代,前苏联的电影院,放映站点的数量猛增,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已从原有的9800家(1928年)增加到29200家(1934) 。,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超过了美国。实际上到苏联解体前夕,前苏联庞大的电影发行放映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35年底有声影院有2700个,2580

11、0个默片放映站。固定点有作为450万个。 电影生产投资增加,电影制片厂的扩建也投资不少。,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典范 夏伯扬 年代是前苏联电影走向成熟的年代,曾拍出一大批为国内外观众喜爱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影片。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影片是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影片夏伯阳,他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夏伯阳,1,影片上映后的社会反响: 是“高超的艺术品” 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影片在苏联十月革命的第十七个纪念日时上映。在国内引起了极大轰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去观观看电影众,票房获得空前成功。 当时前苏联的真理报发表了一篇

12、社论,标题是“全国在看夏伯阳”。社论称夏伯阳,“是苏联艺术史中的一件大事”。是苏联“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3,夏伯阳的创作经过: 夏伯阳是根据富尔曼诺夫于1923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 富尔曼本人曾是政委,小说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是作者对自己那段生活的记述,是一个纪实性作品,既像小说,又像日记。但结构比较松散,人物的描写(如夏伯阳师的政委富尔曼诺夫)也不够突出。,后经过几个人的改编 一是富尔曼诺夫的妻子富尔曼诺娃和特里丰诺夫合作改编。 二是瓦西里耶夫兄弟亲自加工。他们拿到剧本后,觉得结构松散,构不成电影特点,又重新加工。除了重新结构情节,集中塑造了夏伯阳的形象,又多层面、多角度地

13、展示了各种力量的冲突,从而使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复杂,人物形象也更加栩栩如生。 他们加工的成功得力于他们在拍摄前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考察和寻访工作。如,访问国内战争的参加者等。,3,影片主题:内战时期党在组织红军、教育和团结人民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成功之处在于:影片充满了革命激情,既再现了革命时代的氛围,又塑造了夏伯阳这样一个由民间传奇式的英雄成长为红军师长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对以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夏伯阳的形象,集中体现了英雄的俄罗斯人民的性格。而影片中其他人物(除白卫军外)构成的革命人民的集合形象,迄今仍有其借鉴的意义。,4,影片叙事,突出了激烈的戏剧冲突。 敌我矛盾的

14、冲突: 阶级的冲突, 红军和白军的冲突; 内部矛盾的冲突: 队伍内部的冲突, 夏伯阳同一批分裂者的冲突; 有性格的冲突: 夏伯阳和富尔曼诺夫的冲突。,在叙述中,情节发展扣人心弦,尖锐的戏剧冲突与史诗般的叙述手法交织在一起,个人命运与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崇高戏剧和喜剧性场面交织在一起,幽默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既表现了主人公的壮烈牺牲,也再现了敌人被消灭的最终下场。虽然主人公牺牲,但影片突出了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当然有些场面也不尽人意,有拖沓之感,5, 夏伯阳传奇式的人物形象 夏伯阳既是英雄人物,又具有传奇色彩。传奇在于他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军事天才,一个英勇善战的指挥官,一个勇于克服

15、缺点的人,最终成长为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自觉的红军将领。 这里夏伯扬的形象既概括了前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红军军事领袖的许多典型特征,同时又有着十分独特的、只属于夏伯阳的个性特征。,影片中有几场戏值得注意: 1)、夏伯阳身披斗篷,跃马驰骋的形象不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就连非常讲究画面构图的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在欣赏这个镜头时,都忘了是用什么景拍下的。 2)、夏伯阳用土豆布置作战方案的那一场戏,是摄制组拍片时在老乡家里突然想出的,但对夏伯阳的性格和指挥才能作了极好的诠释。 3)、夏伯阳壮烈牺牲时的严峻而质朴的画面,凸现了一种真实,虽然显得突兀,却打破了以往艺术作品中英雄死前要做一个正面亮相的规律。另外结尾非

16、常好。,富尔曼诺夫的政委形象 突出了党的工作者形象:头脑冷静、思辩力强、性格坚强,具有果敢的判断力和高度的原则性,而且会做思想工作,善于团结群众。 这两个人物在影片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经过多次的作战成败、思想交锋、性格冲突被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来。我国也有类似的影片。文革中的杜鹃山和该片题材相似,前不久的电视剧亮剑与该片的人物形象相似。,影片对白军上校保罗兹金的处理也有新义: 以往对反面人物的描写多为漫画式:性格粗鲁、脾气暴躁等。这里则一反常规,没有酩酊大醉的白匪军,阴险狠毒的富农,凶神恶煞的破坏分子。这里塑造了一个敌人的真正现实主义的形象。,保罗兹金上校本质上奸诈、狡猾、歹毒,表面上却是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俨然一个有教养、讲仁慈的知识分子。正是这样的军官才能指挥装备优良的军官团和“精神战”。这里作者既充分估计到敌人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敌人注定灭亡的历史的必然性。,夏伯阳的成功,成为“苏联电影史两个时期的重大分界线,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