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53075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菌种选育课件(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菌种选育,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 第二节 菌种选育 第三节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 第四节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第一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一、菌种的来源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二、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

2、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筛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目的菌。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三、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一)采样,1、采样对象 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园田土和耕作过的沼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如一些野果生长区和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某些水域等。,从自然界筛选,2、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

3、多的秋初为好。 3、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萨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采取土壤样品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土质肥,微生物含量高,特别肥沃的土壤中细菌多,放线菌少;在植物残体枯枝落叶下的土壤中较多含有拮抗性真菌。 离地面520cm处的土壤通气良好、不受阳光直射,含菌量最高。 采土季节以春秋两季最好。 采土方法:选择适当地点、铲除表土、取土样数十克,盛入事先准备的无菌防水纸袋中,其上记录采土时间、地点、植被情况等

4、。 多点采土、混合分离,可以代表每一地块上的微生物分布平均情况,(二)增殖培养,含有目的菌较多的土样不需要富集培养 如果原有样品中目的菌含量低,可以人为地添加相应的基质,培养使之以较其它微生物更快的速度生长繁殖,从而提高它们在样品中的比例,便于分离。 富集培养的一般方法:采用有利于目的菌种而不利于无关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条件,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在群体中比例上升的目的。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 一些有特定物质产生能力的菌种,不容易富

5、集,只有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筛选取得。,某些细菌的富集条件,富集对象 接种菌样 添加营养物(g) 特殊培养条件 好氧氨基酸氧化菌 土壤 好氧,pH7.0 好氧性芽孢杆菌 土壤,巴氏消毒 好氧,pH7.0 氨基酸发酵性梭菌 土壤,巴氏消毒 厌氧,pH7.0 耐碱解尿素芽孢菌 土壤,巴氏消毒 尿素50 好氧,pH8.6 厌氧八叠球菌 土壤 葡萄糖20 厌氧,pH23 乳酸菌 植物体或牛奶 葡萄糖20 厌氧,pH6.5 肠道细菌 土壤或污水 葡萄糖20,CaCO320 好氧或厌氧, pH7.0 丙酸菌 干酪 乳酸钠20 厌氧,pH7.0 醋酸菌 果实或生啤酒 乙醇40 好氧,pH6.0 注:培养基成分

6、为酵母膏10g,KH2PO4或K2HPO4 1.0g,MgSO47H2O 0.2g,加水1000ml。一般培养在30下。,(三)培养分离,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物的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在这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稀释倒 平板法,平板 涂布法,注意:必须要做多个浓度的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法平板划线法,(四)筛 选,1、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目标微生物 筛选出来的过程。,常用的初选方法:,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将酶的作用底物加在培 养基中,接种后适温

7、培 养,根据菌苔周围是否 产生水解圈筛选出水解 酶产生菌。,一般采用平板筛选。,拮抗菌的筛选对峙培养: 将病原指示菌与待测菌株 相对接种在平板上适温培 养,根据病原菌的生长情 况筛选出拮抗性菌株。,分初筛、复筛。,2)摇瓶发酵筛选:将待测菌株进行液体振荡培养,取 发酵滤液进行活力测定。,2、复筛:在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有希望菌株的 生产能力强弱的过程。,复筛采用摇瓶培养后,发酵液采用精确的分析方法 进行测定。 复筛过程中,要结合培养条件进行。 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 pH值 发酵温度 供氧量等。,(五)菌种鉴定,经典分类鉴定方法: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血清学试验等。 现代分类鉴定方法:遗传

8、特性、细胞化学组分、计算机数值分析。,(五)毒性试验,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产毒的,将其作为生产菌种应当十分当心,尤其与食品工业有关的菌种,更应慎重。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第二节 菌种选育,菌种选育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微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而其研究目的是微生物产品的高产优质和发展新品种为生产不断地提供优良菌种,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目前菌种选育常采用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等方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尚属于经典育种的范畴。随着微生物学、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出

9、现了转化、转导、原生质体融合、代谢调控和基因工程等较为定向的育种方法。,2.1 自然选育 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 所谓自然突变就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下所发生的那些突变。一般认为引起自然突变有两个原因:即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 菌种的自然突变往往有两种可能性:菌种衰退,生产性能下降;代谢更加旺盛,生产性能提高。,所谓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是指自然突变实质上是由一些原因不详的低剂量诱变因素引起的长期综合效应。,所谓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的第六位上的酮基和氨基,胸腺嘧啶(T)和鸟嘌呤(G)可以酮式或烯醇式出现,胞

10、嘧啶(C)和腺嘌呤(A)可以氨基式或亚氨基式出现。平衡一般倾向于酮式和氨基式。碱基对发生自然突变的机率约为108一109。,Purines,pyrimidines,Adenine (A),Guanine (G),Cytosine (C),Thymine (T),N9,N1,2.2诱变育种 2.2.l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所谓突变是指由于染色体和基因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状的变异。 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二大类。 (1)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或DNA片断的缺失、易位、逆位、重复等。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中的某一部位发生变化(又称点突变)。,根据

11、突变发生的原因又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诱发突变是指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人工诱发的基因突变。诱变因素的种类很多,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见表21。经诱变处理后,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RNA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变异。,2.2.2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1、出发菌株的选择 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 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2、制备菌悬液 待处理的菌悬液应考虑微生物的生理状态、悬液的均一性和环境条件; 尽可能选择孢子或单倍体细胞作为诱变对象,避免表型延迟。 表型延迟就是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

12、纯的菌落。 3、诱变处理 根据诱变剂用量对菌体致死率的曲线选择合适的处理剂量。 一般突变率随诱变剂量的增大而增高,但达到一定剂量后,突变率会下降。,4、突变菌株的筛选 (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生物合成途径的某一步发生了酶缺陷,合成反应不能完成,末端产物不能积累,因此末端产物的反馈调节作用被解除。 (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 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发生突变,使产生的阻遏蛋白不能再和终产物结合或结合后不能作用于已突变的操纵基因,因此不再起反馈阻遏作用; 编码酶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使变构酶不再具有结合终产物的能力但仍具有催化活性,从而解除了反馈抑制。 抗反馈突变株一般通过抗结构类似

13、物突变的方法筛选。 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中也可获得抗反馈突变株。,(3)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 分批限量加入诱导物法,解除菌株对诱导物的依赖 交替培养法 (4)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抗生素抗性突变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条件抗性突变 敏感突变,2.2.3 诱变育种工作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A 选择好出发菌株 选好出发菌株对诱变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微生物比较稳定,其遗传物质耐诱变剂的作用强。如果用这种菌株于生产是很有益的,而用作出发菌株则不适宜。 用作诱变的出发菌株必须对它的产量、形态、生理等方面有相当了解。挑选出发菌株的标准是产量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广,再确定诱变剂的使用及筛选条件。

14、,B 复合诱变因素的使用 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因素来处理菌种。对野生型菌株单诱变因素有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对老菌种单一诱变因素重复使用突变的效果不高,这时可利用复合因素来扩大诱变幅度,提高诱变效果。,C 剂量选择 各种诱变因素有它们各自的诱变剂量单位,如紫外线剂量单位用焦耳,x一射线剂量单位是库(仑)每千克,中子剂量单位是戈。 化学诱变因素一般是以溶液浓度来计算剂量单位的。对不同微生物使用的剂量是不同的,致死率取决于诱变剂量,而致死率和变异率之间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以用致死率作为选择适宜剂量的依据。,D 变异菌株的筛选 诱变育种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获得高产变异菌株。从经

15、诱变的大量个体中挑选优良菌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不同的菌种表现的变异形式是不同的,从一个菌种的变异规律去发现那些与产量有关的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分门别类地挑选一定数最的典型菌株进行发酵和鉴定,以确定各种类型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可大大提高筛选的工作效率。,E 高产菌株的获得需要筛选条件的配合 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高产菌株的获得还必须有合适的筛选条件的配合。 诱变与筛选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总之,在诱变育种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出发菌株,诱变因素和筛选条件三者的关系。,2.2.4 几种常见的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使用方法,1)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射线,快中子; 电

16、离辐射特点: 导致DNA断裂缺失,造成不可回复 的缺失突变。诱变效率高,但它可能 影响邻近基因的性能。 紫外线是常用的诱变剂。,2)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5-BU)、脱氨剂(羟胺、 亚硝酸)、 嵌入剂(吖啶类)等。 特点: 碱基类似物:取代相应碱基进入DNA链,具有 很高的特异性,但回复突变率高,很少使用。 脱氨剂:碱基脱氨或脱氮,引起碱基对转换, 造成的遗传损伤较多。应用的范围较广, 嵌入剂:引起移码突变。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 完全中断。,5BU,酮式,T,烯醇式,C,A : T,BU (酮) : A,T : A,A : T,G) : BU (烯,BU (酮) : A,C : G,A : T,C : G,T : ,T : A,X : , : U, : ,A,HNO2,X,G : C,A : T,T : A,2.3 杂交育种 发酵工业的优良菌种的选育主要采用诱变育种方法。但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