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班团日活动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157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09班团日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1109班团日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1109班团日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1109班团日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1109班团日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9班团日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9班团日活动(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2012年3月28日,1109班团日活动,2,向湖南教育工作者学习! 向汨罗教育工作者学习!,汨罗的经验10年来有丰富和发展,认识有深化, 其根本在于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坚守教育理想与 时俱进。体现在: 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更为全面, 区域内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学校间教育资源力求平衡, 教育评价更趋多元, 新课改与校本科研、课堂研究同步, 克服困难、顽强实践等。 汨罗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经验对于在中国国情下整体性 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特别的价值和示范鼓舞作用。,3,一、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分析,(一)素质教育演进的历史脉络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不

2、断演化的过程。,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经济发达国家都陆续进行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这种情势给刚刚走出十年“文革”阴影,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迅速培养一大批高学历人才,缓解人才严重紧缺和断层,是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但由于高考制度刚刚恢复,高校和招生规模都相当小,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受此影响,我国中小学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不良倾向。,(一)素质教育演进的历史脉络,5,(一)素质教育演进的历史脉络,为纠正这一弊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育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旨在“端

3、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的大讨论,提出了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施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有了这个针对性,素质教育在开始时的内涵是“两全一生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到了1999年,素质教育的内涵被充实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随后,德育为先、和谐发展等思想进一步扩充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当然,作为新生事物,素质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争议。,6,(一)素质教育演进的历史脉络,有关素质教育的国家政策及支持性文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的决定(1999),( 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重点和措施,基本形成了我国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框架。)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2003)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7,(一)素质教育演进的历史脉络,上述支持性文件使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在宏观上逐渐完备。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政策。,8,(一)素质教育演进的历史脉络,在素质教育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师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5、涌现出一大批很好的典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不但出现了一批勇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而且出现了像湖南汨罗、山东烟台等一大批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可以肯定地说,还有不少区域和学校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还未来得及总结和梳理。这些都表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并不是没有可能和空间。,9,(二)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步与成效,基本判断: 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开展、在困难中探索前进的过程之中。,10,(二)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步与成效,第一,从第三次全教会到十六大,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1993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

6、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教会确立素质教育为跨世纪教育战略重点;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教育方针写入党的报告。,11,(二)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步与成效,素质教育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性价值与内涵,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并且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时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抓手。,12,(二)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步与成效,第二,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深化,由局部展开进入全面推进的实践层面。 素质教育从教育理论研究和局部探索与试验,进入到行政主动介入、政策不断调整、工作全面开展的阶段。

7、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等政策措施的实施,逐步转化为国家对素质教育普遍性的制度化要求。,13,(二)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步与成效,第三,素质教育在德育和课程改革等重要方面强调在学校层面的落实,学校教育正在发生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 2005年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文件和两次大会推动形成新的德育工作格局。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一系列配套改革,正从国家层面、系统地将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之中。,14,(二)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步与成效,第四,教育事业的迅速发

8、展,为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两基”攻坚计划、“两免一补”等,将普遍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补充高质量的农村师资、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等,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工作的进程。,15,(三)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及障碍,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新形势下又面临着一些更加严峻的挑战。,16,(三)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及障碍,第一,实施素质教育在转型期不仅面对着传统社会经济体制、结构的制约,更面对着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的深刻影响;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

9、带来的文化冲击并存与交织,加剧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三,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体系结构和政策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微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激活每一所学校内在活力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17,(三)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及障碍,这里既有教育内部的问题,更有教育外部的障碍。 从区域看,素质教育实施水平还很不均衡。 从城乡看,城市素质教育面临升学竞争、择校压力和学生学业负担普遍偏重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地区仍需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从不同学段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越宽松,进展成效就越明显,反之亦然。,18,(三)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及障碍,从总体上看,实施素质教育正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上推进,朝着积极

10、的方向发展,但还没有积累到实现整体性转型的阶段。同时,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症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现象,青少年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仍然令人担忧,仍需要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19,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本认识,第一,素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它通过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要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更新、重组、调整,发展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这个过程不是个体自发的,也不是完全受制于客观环境的,而是通过教育的导向性补充和调整加以实现的。个体具有的素质的总量、类型、呈现方式及和谐度,反映其素质水平高低,影响其生存状态、成长路径,决定其

11、发展的可持续性。,20,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本认识,第二,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既指个体素质,更指支撑我国综合国力、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的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管是哪个角度,它都至少包含以下基本素质:认同自己的国家、能与世界对话、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魄健全、充满活力、心灵丰富、能够尊重与理解、沟通与合作、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他人幸福等。,21,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本认识, 第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基础性的条件和必要准备,因此,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想化教育”,不是针对部分人的“精英教育”,也不仅仅是“特长教育”;素质教育

12、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22,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本认识,第四,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适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识学习,而是更强调知识应用、综合与发现,更重视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热爱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强调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成长的主要资源。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置于对立的两端。,23,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本认识,第五,素质教育应该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标准和分学段的具体要求。城市、城镇和农村中小学,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存竞争方式、

13、社会环境氛围、教师专业水平、职业与生活价值观,以及工作心态,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允许和支持各地区、各学校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众心理和教育传统,探索有自己特点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和实施策略。,24,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本认识,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教育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提出来的,旨在强调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然,从人才培养规格上说,这种综合素质既指不同年龄段的基本素质,又指在通用素质的基础上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发展水平的专长素质。,25,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本认识,总之,素质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过程,观照和支持人的综合发展,使人的各种素质达到一种比较均衡、协调的

14、状态,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和重点是德性品质和创造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在国家、地区和各个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都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各地区及学校的素质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创造自己的经验、特色与风格。,26,三、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学校的几点建议,(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27,(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第一,德性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支架作用的或着说其核心是人的德性品质,它对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起统摄作用。它还有迁延和弥散作用,即可以通过弥散方式迁延到其他素质,从而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所谓德性,实际上人在与外在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发生关系时的态度表现。当

15、各种由“我”生发的关系出现后,就需要个体反身求诸己,这就涉及到一种自我把握、自我处理与自持,这时,人的内在德性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28,(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二,德育是关注和培养个体德性品质的教育活动。如果我们的德育是贴近人的生活经验、引发人的求善动机、抵达人的精神心灵的,它便为社会培养具有个人美德的公民。因此,德育既关乎个体生命质量、个人和家庭幸福感受,也关乎社会和谐、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危。我们现在对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定位应走向多样化和一体化的理解。,29,(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三,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对个人的创造品质的培养,应试模式的教育在这方面的重要缺陷(比如,想像力不够,

16、不会提出问题,较少体验学习的乐趣,不能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和行动做事等),必须加以匡正。但创造性一定要有德性做保障,因为德性保障人的创造力向恰当的方向释放。缺少德性保障的创造可能就是破坏。,30,(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第四,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增强其实效性和魅力。 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也就是说,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性组织、制度、纪律、风尚约束影响个体的人,另一方面,一定要给予个体满足其正当需求、自由表达情感和才能的机会。,31,(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方向:帮助学生打好品德基础,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强调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 如何恰当地评价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以及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都需要反思和调整。,32,三、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学校的几点建议,(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平台 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