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47774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ppt(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 孔子 战国,孟子、荀子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朝,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受佛教、道教冲击 唐宋,“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 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产生: 发展: 重创: 独尊: 危机: 融合: 成熟(哲理化): 批判:,【专题知识体系】,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定义: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形成原因 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

2、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大夫崛起。 思想文化: 尚未中央集权,思想相对自由;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大批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舆论阵地 根源: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例题】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B.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C.“士”阶层地位的提高 D.私人讲学的出现,三、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VS近代“民主“?,孔子 (春秋),孟子(战),荀子(战),“仁”和“礼”、“为政以德”(民本)、对鬼神敬而远之(入世)、“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因材施教”,仁政(核心)、民贵君

3、轻(民本)、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天行有常”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君舟民水(民本)、礼法并施,VS孔子“仁“?,小疑问,1、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不被接纳?,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孔子头像艺术品)。,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 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

4、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分)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1分),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1分)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1分)含有“民本”思想,(1分)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1分),三、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小疑问:为什么秦统治者采纳“法家”?,老子(春),庄(战),墨(战),韩非(战),道是世界的本原、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尚力、尚贤(代表下层劳动群众),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反对儒家的“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VS”依法治国”?,“齐物”、“逍遥”、天

5、人不相胜,VS孔子“爱人“?,一度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不被重视(?),探究,2、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儒家:仁义、孝、诚信、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等。,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中华文化史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表现。,民本思潮:,专制主义:,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

6、维护君主专制。,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主流思想,老子“无为而治”;,三、影响 1、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2、繁荣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

7、器,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易错点与易混点,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也就是成为一个体系。 3、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4、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易中天先生在其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评价 关注社会

8、,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 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 下列各项对对应的学派判断正确的是( ) A.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2011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

9、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C,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A,(2010山东文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

10、“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材料出自墨子,意为“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是墨子的“兼爱”思想。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爱有等差的,要推己及人、先己及人,无法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B,(2010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B,(2013韶关二调12)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古人重视

11、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2012海南单科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汉代中国传统文化 “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并简要说明汉代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 “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的?,汉武帝罢黜,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原因: (1)经济:汉初休养生

12、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汉武帝力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社会问题严重。(民族问题、诸侯王国问题和土地兼并等问题) (3)思想文化:黄老之学不适应当时需要,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使西汉初期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3、影响 :,治身(养生)、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2、内容:,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吸取秦亡教训,补充: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1、背景 :,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汉代中国传统文化 “定型为以儒学为

13、正宗”,并简要说明汉代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 “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的?,西汉的儒学糅合了法家、阴阳家等思想。,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

14、他的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的需要,发挥“仁政”:轻徭薄赋.限田,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国家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二、内容: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天人感应” (仁政)、“君权神授” 加强君主专制 “三纲五常” 统一道德标准、统一思想 三、目的: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四、表现:(1)尊儒 (2)兴办郡县学、太学;儒家经典为教材 (3)儒者参政,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五、影响 积极: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巩固和发展了 大一统局面; 文: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迷信色

15、彩、等级意识、束缚思想。,小疑问,1、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天人观:新儒学的神学化, “敬鬼神而远之”-“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政治: 新儒学的法家化,“民贵君轻”-“尊君卑臣”,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 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是 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 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 是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君权神授 D为政以德,(2010北京文综)有人认

16、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2010天津文综)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联系材料与选项的表述,可推断本题考查的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联系材料的前后文可知公孙弘因精通儒家经典而封侯拜相,使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纷纷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反映了“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D,D,儒家思想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