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6459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幻灯片(人教版必修三)(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学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教育变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盛,出现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社会大变革的反映(奴封),经济巨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政治巨变: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新旧势力斗争激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看法,物质基础,社会基础,阶级巨变:“士”在

2、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人才基础,“仁” “为政以德”;“礼”“贵贱有序”;“因材施教”;“中庸”,“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 “王道”;“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道”,“无为而治”;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兼爱” “非攻”;“节俭” “尚贤”,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较消极;成为汉初治国思想,朴素辩证法影响深远,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当时最受欢迎,2.主要学派及主张:,3.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

3、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吸收各家之长,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1.创立:孔子,鲁国,春秋末期,2.儒学基础: 孔子编订“六经”,3.基本主张:,诗书礼易乐春秋,弟子记录孔子言论论语,礼、仁、中庸,思想核心:“仁”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子曰: 仁者爱人( 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反对重税和苛政;“节用而爱人”足食、足兵、民信,体现了民本思想),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

4、期),3.基本主张:,中庸之道,“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协调各方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伦理观:,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其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等级制的一套礼仪制度。,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恢复“周礼”的权威,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思想基础,性相近也,“礼”:“克己复礼”,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克己复礼为仁”,礼 等级规范,社会秩序,礼 仁 ,仁 人际关系,矛盾激化,模糊上下尊卑,礼 仁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中庸之道 协调仁和礼的

5、方法,4.孔子的地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儒学基础 大教育家,“至圣”,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贵族教育垄断 B.较进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C.整理 “六经”(教本),成为儒学基础,成就:,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中庸,伦理观 道德观,政治目标,哲学方法 伦理哲学,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仁政”:,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言论录为孟子(后被列为四书之一)。,“亚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1.孟子的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法,

6、薄赋敛, 民本:,伦理观:“性本善”,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2.荀子的思想 “仁义”与“王道”,“以德服人” 重民(民本):(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伦理观:性恶论 学习礼义 法治,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其言论集为荀子。,吸收道、法思想,礼法并施,去恶,向善,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爱人,以政为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 基础,体系完整,

7、 成为大宗。,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一、儒学独尊的历史背景,2.“无为而治”的思想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国力强盛背后潜伏社会危机,威胁西汉政权稳定,王国问题 边患问题 土地兼并,3. 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政权,武帝迫切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理论,实行“举贤良对策”,发掘治国人才,4.董仲舒改造儒学思想,符合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需要,思想优势,1.西汉初期儒家思想复兴,前提,5.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8、推行一系列尊儒措施,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主要贡献:,创制新儒学体系,是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关键人物,2. 地位:,特点:以儒学为核心,糅合道家、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目的: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3.主要思想及积极作用:,“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发挥“仁政”,强调人君要爱护百姓,限田、薄敛、省赋役,爱护百姓,限制过度残暴和土地兼并,减轻百姓负担,利于缓和矛盾,为君主专制提供神权外衣,利于加强君权,儒家道德标准,为

9、人处世准则 (道德伦理观),“三纲五常”,巩固统一,强化君权,和谐关系,稳定政权,为其政治思想提供哲学基础,包含民本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4.对新儒学评价,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维护国家统一,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扬传统美德,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消极:,儒学独尊,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束缚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文化专制),宣扬封建纲常伦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束缚人性,唯心主义成分多 神学迷信色彩浓,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10、到关键性作用,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独尊的形成),政治上:起用文学儒士参政,思想上:全面肯定新儒学,A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B五经博士任教官 C兴办太学(官办最高学府),学生考试合格做官,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学垄断教育,凭儒学入仕,打破世袭,扩大官吏来源和素质,提高儒学地位,儒学开始在民间处于独尊,教育上:,诗书礼易春秋,太学是汉代开始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开创中央和地方二级封建官学制度。,D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2.儒学独尊的影响:,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独尊的形成),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11、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文化专制的表现,限制思想的自由发展,第3课 宋明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 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精华而发展,原因:,社会动荡 佛教盛行 道教在民间传播,A.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B.唐实行三教并行的开明政策 C.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隋,三教合一) D.抗衡佛道对儒学的挑战,兴起复兴儒学运动,2.隋唐:,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含义:,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成

12、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以儒学内容为核心,吸收佛、道教思想的有益内容,对传统儒学进一步改造和发展,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从而成为一种新兴儒学派别。 宋代的新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世界本原,也被称为“程朱理学”。,2.形成的历史背景:,隋唐实行“三教并行”政策,为抗衡佛、道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儒家学者推动复兴儒学活动,儒学理论在吸收佛道精华中得到发展,宋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书院讲学兴盛,学术活跃,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思想渊源,政治前提,宽松环境,经济基础,二、宋朝的程朱理学,3.主要

13、代表及观点: 北宋:程颢、程颐 A.地位:理学的奠基人,程颢 1032-1085,程颐 1033-1107,二、宋朝的程朱理学,B.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核心(客观唯心论),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发挥“仁”的学说,要识仁,必须尊敬别人,认识论:格物致知,性本善,3.主要代表及观点:,A.地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之后 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B.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C.思想:,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130-1200,南宋:朱熹,“三纲五常是天理”,“宇宙之间

14、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3.主要代表及观点:,C.思想:,二、宋朝的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D.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陆九渊,“致良知”、本心是良知。 良知

15、就是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王阳明,(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1、同:,2、异:,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 把握“理”的方法: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四、宋明理学的影响,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2、积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1、消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