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14168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C.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 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大小、短长、广夹亦必等”,秦始皇发布统一度量衡制的诏书,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

2、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种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因此C项正确;此时秦朝已经完成了统一,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统一度量衡,无法表明统一国内市场形成,D项错误。故选C。2.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答案】B【解析】依据题中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见,三代不仕者300人,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依据题中科举制度“含

3、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A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3.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此机构的设置A. 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C. 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D.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

4、,不具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C、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结合军机处的内容和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4.“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A. 雅典城邦形成时期B. 梭伦执政时期C.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D.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保证贫困的公民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 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在此之前,雅典的公职人员

5、没有薪金,一般民众根本没有经济 条件担任公职。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5.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A.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B. 渊源呈现多元性C. 主要维护平民利益 D. 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答案】B【解析】材料从习惯法、法学家以及法律条文等角度说明罗马法的渊源,表明罗马法渊源呈现多元性,故B项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6.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

6、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C. 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D.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表明英国议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反映了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的史实,故AC符合材料和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说明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故C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是国家元首,但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

7、权力中心,故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7.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A. 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B. 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C. 美国南北分裂D. 英国尚未承认美国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独立之初是十三个州,由于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弱,为此英国政府讽刺美国首任驻英大使,故A项正确;此时美国已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故B项错误;美国南北分裂是1860年,故C项错误;美国获得独立的时间是1783年,故D项错误。8.1878年5月,在统一以后的德国,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

8、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到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后,“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之后的新一届帝国议会通过了前述草案,这意味着帝国议会受到了首相的制约和限制,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

9、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帝国议会。9.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C.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运用排除法解答,“西化”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反西化”指的是排斥西方,“进代化”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等四个选项中只有义和团运动是排斥西方的,符合反西化,故排除AC两项。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近代化的说法,故D项排除。故选B。10.第二次鸦

10、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在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认为英法并没有违背国家平等原则,故A项排除;“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

11、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可知清政府仍然在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形象,故D项正确。11.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资政新篇C. 定国是诏D. 海国图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纲领。依据所学可知,C维新变法时颁布的;D是魏源的著作,均与题干无关。A是太平天国初期颁布的革命纲领,适应了革命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项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纲领12

12、.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写道:“我们在洋务运动时候讲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的前途问题D. 使国人认清自己国家所处的地位【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国人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国际形势,A、B、C三项都与题干无关,排除。13. 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

13、. 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 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权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B项的表述最全面。ACD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14.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A.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B. 中

14、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C.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看到了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主张应联合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中主张的内容,故C项正确;A项是1921年,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不符合题意;D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组织真正的国民军,创造真正的中华民

15、国。”15.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在于A. 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B. 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C. 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 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答案】【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和辛亥革命都是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的。辛亥革命未广泛的发动群众,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以清政府为革命目标,排除C项;仅国民大革命符合D项表述,故排除D项,辛亥革命并未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6.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A.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B. 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C.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 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南昌起义的决策问题,排除A;B是国民革命的教训,排除B;根据题干“还存在着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