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073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基四步”教学模式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三基四步” 教 学 模 式 玉溪市红塔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姚桂琼,老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潘春雷,问题的提出:,说到“备课”,老师马上会想到“抄教案”,“抄教案”似乎成了“备课”的另一个代名词;而说到“上课”,很容易想到的是教室内教师“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情景。也许这话稍有点危言耸听,但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中,这是已成了公开的秘密。,2000年,全国开始推行第八次课程改革。玉溪从2002年9月开始推行。自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各级科研机构的领导、指导下,在各学校的努力下,课改从“面”上得到了一定的推广,教师们从教材、理念上有了一定的

2、新认识,从教法上也有了一些新尝试。 但是,多年的一线教学,我深深地清楚,课改“面”上得到推广了,但“点”上的深入还不够,备课“高耗低效”的问题严重,借鉴别人的多,自己生成的少。好多老师在备两次课(可不是二次备课),教案上写一种,课本上写一种。(这是教师繁重的负担之一,一周上课乍听十二、三节课,备课十二、三节,改作业十二、三节。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26节,三至六年级30节。教师基本是满负荷运转。除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之外,参加教学评估、应对检查、晋升、评职称、课题研究、学习培训等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这听起来让人感觉无耐,又让人感觉心痛。这可是教师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3、啊!上课,部分教师还属于注入式,还有少数满堂灌的现象;部分教师的启发式变成了问题式教学,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为基础教育教师减减负。”,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其实,老师们都很努力,也都想实现新课堂的转型,但不知该怎样转,朝哪个方向转。特别部分年长一些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但因受多年教学经验的影响,已经习惯成了自然,要一下子转变,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存在问题探因,为什么“备课”从“写教案”变成了“抄教案”?为什么上课总是由“教师讲”代替“学生讲”?,1“教育”本身细小、繁琐(“教育是在用广博的爱,做细小的事。”),耗时多,收效微,见效慢,逐渐磨灭了教师的教书热情

4、,再加上纷繁的社会影响,减弱了教师的职业崇敬,形成了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教书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没真正成为一种为之奋斗的事业。教师很少潜下心来,真正投入地去教书,去育人。因此,备课、上课就成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只是走过场,完成任务。,2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家长对教育太多的关注和较高的期望值,带给了教师太大的压力,使教师只忙于顾及大家关注的焦点分数或升学率。备课和上课时,在内容上受到了束缚,更多考虑的是知识和结论本身,而忽略了知识产生或获得的过程,考什么就上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有时,

5、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只凭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3要上好课,功夫要花在课前,即“备课”。“备课”不在于“写得多”(“抄得多”),而在于“钻得深”、“悟得透”。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都知道,以前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而怎样“用教材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认

6、识“教材”。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上,直接引用了靳玉乐先生的观点“教材是范例”:“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这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在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其实,叶圣陶老先生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在备课时

7、,先要考虑编者及作者的意图,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教师先和编者、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再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编者、作者思维产生碰撞,唤起学生心灵的回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回归学科本位,通过多向体验探寻有趣、有效、有用的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最根本,也是最艰巨的课题。 怎样更好地为教师“减负”?帮助大多数老师备课时花最少的时间,最好的解读教材,最准确地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多向学习体验,上课时更好的“用教材教”,使“语文”更像“语文”,从而尽快地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减备课消耗时间 找简洁高效方法,模式的提出,针对现在小语教学中存在的“

8、备课”和“上课”问题,笔者结合自己40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区级教学竞赛课、交流课、研讨课、示范课的经验,以及自己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联系对“四观”及其他学习认识,重新对“语文”进行了定位,然后从自己写的近二十万字的教育教学研究资料中,总结提炼了“小学语文三基四步体验教学模式”。,模式本身:,模式的操作程序,简单说,就10个字: 备课抓“三基”,上课走“四步”。,模式冠状流程:,备课抓“三基”,抓基础体验文字,这里的基础,包括了“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无论哪个学科,它都有自己的一些基础,这是不容忽视的。从基本技能上看,仍是“听说读写”四个字;而从基础知识看,就是“字词句段篇”五个字。而

9、针对小学来说首先还是字词,这是筑成“语文”这座摩天大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提出,到小学六年级止,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抓基础,就要从体验文字开始,最后再回归文字。,抓基础要抓字词,抓字词,怎么抓?从音、形、义入手,多进行“听(听老师的,而更多的是听学生的)、说(老师说,而更多的是学生说)、读、写”体验。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找准难读的字音,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加以示范、纠正,重点是前后鼻音、平翘、齐撮和入声字;在字形上,主要抓容易写错的那些,一定不能面面俱到,头发胡子一把抓,因为大部分的字学生已在无意中识得,需要的,只是纠错而已,你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10、,会显得针对性不强,难点不突出,学生不容易记住、记牢;而对字的义,让学生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理解即可,比如画、演、说、找近义词、造句、联系上下文等,有一些,虽然暂时不能理解,可在长期的运用中、实践中,他们会产生顿悟现象,经过实践感悟来的东西,那将更为深刻、持久。,找基点体验文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失去了思维的语言会变得浅薄无力。有人把思维分为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相对地说,理科思维更富逻辑性,文科思维更具形象化。(读数学要把书越读越薄,读语文要把书越读越厚。)找基点,就是要通过找切入点、重难点、生发点,把“文”与“思”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文”入手,通过体验,“文”中悟“思”,“思”中品“文”,为学

11、生搭起类比、联想的桥梁,练就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超越课堂40分钟的时间限制,跨越教室几十平方米的空间界限,依托文本,又跳出文本,去任意驰骋。,切入点 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像是面对一件完美的建筑,怎样选取一个最佳角度,带领学生走进去,去细细欣赏。这所选的角度、或者说是带领学生走进去的点,就是我所说的切入点。切入点选得好,能让学生尽快领略文章的美、艺术的美。 选取切入点,关键要找准学生的“临近发展区”(就像小时候跳沟找最窄的地方)。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头脑中和新知最接近的一个发展区域,做到自然衔接过渡。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导”只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只相当于一个引子,不能老

12、在“课文”这一“建筑”周围徘徊,在这儿太多地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尽快接触文本,一般、分钟即可。,重、难点 带领学生“走进去”以后,不能让学生“面面俱到”地看,因为往往面面俱到会导致一面都不到。你主要要欣赏什么,得为学生指出,这是所说的重点;而什么地方难看明白,你要为学生作好引导,这就是所说的难点。这两点是必须要抓紧抓牢,不容忽视的。而这个,也是老师平时教学强调很多的,老师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把握,就不作太多的列举。,生发点 如果说,切入点所说的是“走进来”的问题,那么,生发点所说就是“看出去”或者“走出去”的问题。除了展示给学生一座完美的建筑,还要引导学生由这座建筑透视出去,去体验这幢大楼后面更为

13、广阔的世界,去体验“山外的青山楼外的楼”。因此,生发点也可以说是创新点。“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生发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但要注意,一定要在把课文读深、读透的基础上进行生发,不能为生发而忽略了课文本身。语文教材是个例子,但我们不能没把例子吃透,就去“举一反三”,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那可以说是吃“夹生饭”,弄不好会引起消化不良。在“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上,应该考虑先求透求深,再求广。一般情况,生发的时间不超过分钟为宜。,定基调体验文情,这里的基调与其说是音乐上的高低,不如说是美术上的冷暖。一个画家在作一幅画

14、前,首先要为这画定一个基调,然后决定采用冷色系还是暖色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在拿到一篇课文后,也要能为这篇课文定一个基调,是悲、是喜,是褒、是贬再决定是扬、是抑、是动、是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生活中,我们都很讨厌“冷漠”,那么,我们就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再去演绎“冷漠”

15、,要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人们把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新闻联播主持人称为“国家的晴雨表”,国家的荣辱悲喜都写在他们的衣着、表情、眼神中。而教师也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欲喜先喜,欲悲先悲,遇怒则怒,遇静则静,教师一定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要敢于释放自己,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通过大胆体验,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上 课 走 四 步,一、初读感知通(过音关); 二、再读理解懂(过意关); 三、精

16、读感悟入(过悟关); 四、品读升华出(过诵关),一、初读感知(通)语音体验,现在的学生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一个较有意思的现象,“会背不会读”,他会流畅地把课文背出来,但你让他逐字指读,他却可能读不到底,这主要是初读不过关的问题。 文字,有表音、表形、表义功能,音,是它的第一特征。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音体验。找准切入点“走进来”后,先要解决“通”的问题。可先自由读一遍或几遍,借助生字表或工具书先自己读通。再通过指名一人读一段或一人读一句的方法,拉网式过课文,由教师或学生示范、矫正,梳理体验课文读音,进一步强化初读。 (初读一般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形式较好,因为朗读水平有差异,齐读一般不易整齐。),二、再读理解(懂)语意体验,读通课文后,还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体验文字承载的意义。在语意体验中,重要的不在“意”本身,而在体验“意”的过程。 “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为了“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