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381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INTRODUCTION OF PARASITOLGY,张龙 联系方式:350420761,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细菌/四体/病毒,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链状带绦虫,中华按蚊,绿蝇,血吸虫病,猪囊尾蚴寄生于在眼,蛔虫性肠梗阻,阿米巴肠溃疡,丝虫病人 皮炎,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组成和地位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和诊断规律的科学。揭示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地位,人体寄生虫是医学基础课程,亦是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学习本门课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

2、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寄生虫病概况,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危害,尤其是对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人民的健康危害十分严重,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仍是“贫穷病”,导致营养不 良、健康损害甚至死亡。,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 本指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源性 线虫病和血吸虫病带来的损失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0%以 上,全球每年有1亿疟疾病人,2亿血吸虫病人,2.5亿丝虫病 人。利什曼病和锥虫病在非洲和中、南美洲一些国家 和地区流行严重,在发达国家,影响公共卫生问题的寄生虫病有:,滴虫性阴道炎 阿米巴病 贾第虫病

3、 人芽囊原虫病 粪类圆线虫病 隐孢子虫病 弓形虫病: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和婴儿出生缺陷,我国寄生虫病状况,农村地区任是当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主战场。我国 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等寄生 虫病防治上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血吸虫病以 及食源性寄生虫病等流行任较严重。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任有109个县的血吸虫病流行未 得到控制,现有钉螺面积37.9亿平方米,病人约84万。 20年来钉螺面积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发现新的钉 螺村,2004年统计钉螺面积有所增加。,我国人群感染寄生蠕虫虫调查结果,带绦虫感染率:0.28% 华支睾吸虫感染率:2.40% 12岁一下儿童蟯虫感染率:10.28

4、% 血清学检查方法调查: 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阳性率:12.04% 囊尾蚴病(囊虫病)阳性率:0.58% 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阳性率:1.71% 旋毛虫病阳性率:3.38% 弓形虫病阳性率:7.88%,二、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1.寄生现象 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Commensalism(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 益也不受害。 Mutualism(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相依 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Parasitism (寄生): 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给前者提供营 养和居住场所称宿主。,片利共生,照片上,一条面目丑陋

5、的大鱼似乎正要终结一只小虾的生命,但事实上,这张在2005科学幻想摄影奖上获奖的照片要向人们说明的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共生现象。 摄影师吉姆格林非尔德(Jim Greenfield)是在荷兰安的列斯群岛的古拉索岛海岸下拍摄到这张照片的。照片上,一只狗母鱼张开了它那宽宽的大嘴,让一只小虾为它清理牙齿。,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 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 长期寄生虫(permanent parasite) 暂时寄生虫(temporary parasite) 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 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 ) 偶然

6、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 机会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寄生虫都是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在寄生关系中, 受益的一方成为寄生虫, 受损的一方成为宿主。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一生态因素的依赖性越大,就越容易暴露出生活史中薄弱环节。如蛔虫和钩虫,人是其唯一宿主,比媒介传播的多宿主 寄生虫病好预防。,寄生虫有宿主特异性,寄生幼虫容易因“迷路移行”导致异位损害 或者幼虫移行症,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寄生虫也采用二名制(binominal system)。学名(scientific name)采用拉丁文

7、或拉丁化的文字命名。学名通常由两个字组成,属名(genus name)在前,也可用其拉丁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种名(species name)在后,有的种名之后还有亚种名(subspecies name)。种名或亚种名之后是命名者的姓与命名年份(论文正式发表的年份)。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表示Schaudinn于1903年确定此名。(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 Schaudinn1902),表示Welch于1897年命名后Schaudinn于1902年又确定此名。,寄生虫分类

8、按照形态特点分三大类: 医学原虫学( Medical Protozoology) -阿米巴、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 医学蠕虫学( Medical Helminthology) -线虫、吸虫、绦虫、棘头虫 医学节肢动物学 ( Medical Arthropodology) -昆虫、蜱、螨,生活史 Life cycle,感染阶段和感染方式,在宿主体内的移行,寄生部位,排出方式,终宿主 中间宿主,传播媒介,预防,致病,病原学诊断,与流行和预防有关,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宿主类型: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可分为第一、

9、第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 (definitive host)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 储蓄宿主(reservoir host) 寄生虫的某一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寄生虫可从动物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转续宿主(transport host, paratenic host)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生存力和感染力状况,若此幼虫进入正常宿主则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幼虫 (滞育),非正常,正常,成虫,幼虫,卵,正常,人,动物,媒介(

10、vector) 一般指作为寄生虫的宿主或携带者,并 传播寄生虫病的节肢动物或某些无脊椎动物。,生殖方式(sexual style): 无性生殖: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阴道毛滴虫 有性生殖:蛔虫、钩虫、丝虫 世代交替:疟原虫、弓形虫、吸虫等。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1、直接型:不需要 蛔虫、钩虫 2、间接型:需要 血吸虫 流行病和实际防治中: 土源性蠕虫: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蛔虫、钩虫 食源性寄生虫:经口感染的寄生虫。华支睾吸虫等 虫媒寄生虫:节肢动物媒介传播。丝虫、疟原虫,三、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 夺取营养 2、机械性损害 3、毒性及免疫损害,(二)、宿主

11、对寄生虫的反应及相互作用结果 寄生虫及其产物对宿主都是异物。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引起宿主一系列防御反应,主要表现为免疫反应。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存发育的现象称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可能有以下结果: 1、清除感染 2、寄生虫病(parasitic diseases; parasitosis) 3、 带虫者(carrier infection)。,四、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免疫(natural/native/innate immunity) 1.皮肤、粘膜、胎盘的

12、免疫屏障 2.炎性细胞识别、吞噬作用 3.体液因子的作用:补体,脂蛋白 (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主要表现宿主对抗原识别应答的过程。,特异性免疫的类型:,1)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临床上表现为完全免疫。比较少见。,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多见,(1)带虫免疫(premunition): 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体内寄生虫未被清除,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对再感染时侵入的

13、同种寄生虫具一定的抵抗力。如:疟原虫 (2)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体内活的成虫不受免疫效应作用,但宿主对再感染时侵入的幼虫具一定的抵抗力。如:血吸虫,(三)免疫逃避,1、概念: 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增殖,这种现象称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 2、机理:,1.抗原变异 虫体表面抗原的改变是逃避免疫效应的基本机制。非洲锥虫能有序地更换其表被糖蛋白,产生变异体,影响免疫识别,从而逃避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2.抗原伪装 虫体表面结合了宿主的抗原或被宿主的抗原包被,如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

14、表面结合了宿主的血型抗原,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 3.抗原释放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可释放大量可溶性抗原,并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干扰或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这种复合物能改变宿主免疫反应,如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对虫体的杀伤、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等。 4.破坏免疫效应分子 寄生虫还能直接破坏特异的免疫效应分子,例如,枯氏锥虫的锥鞭毛体的蛋白酶能分解附着于虫体表面的抗体,使虫体上仅有Fab部分,而无Fc部分,因而不能激活补体使虫体溶解。 5.产生免疫抑制因子 这种因子来自虫体或存在于宿主血液中。例如感染枯氏锥虫的小鼠血清中就有一种物质能在体内或体外激活抑制细胞而抑制抗体反应,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性免疫

15、抑制。,五、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一)慢性感染、隐性感染(suppresive infection) 与带虫者(carria) (二)多寄生现象(polyparastism) (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的损害及出现的相应症状。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系由某些蠕虫幼虫引起的。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继发性免疫缺陷指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降低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其机制是多方面的,例如感染血吸虫或蛔虫的人接种伤寒和副伤寒

16、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降低,可能与抗原竞争有关。,六、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与危害,世界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结核、登革热和麻风。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二)寄生虫病流行基本环节,1.传染源: 指病人、带虫者或动物体内存在并可排出寄生虫生活史中某个发育阶段。 2.传播途径: 寄生虫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过程。其方式与途径为: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传播、经 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接触传播,寄生虫侵入人体的常见方式: 1、经口感染:最常见的 2、经皮肤感染:存在于土壤的钩虫 3、经呼吸道感染:蟯虫 4、经输血感染: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 5、其他方式:经胎盘感染 弓形虫 3.易感人群: 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人群。,(三)流行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温度、环境、雨量、光照 2.生物因素:中间宿主,媒介 3.社会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