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2362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1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察频率,一、商业的发展,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工商食官”,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原因、表现),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出现私商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著名都会,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呈现新特点,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1.商业市镇的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4.副业产品商品化;5.白银广泛使用;6.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2商贸城市的兴起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

2、兴盛促使 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2)明清时期:在 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 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其以 为盛。,二、城市的繁荣,坊市制,县以上设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政府设官吏统一管理,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坊市制打破,街市,无时间限制,夜市,晓市,无官吏的统一管理,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三、重农抑商,1、原始社会末到战国:统治者对商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5、明清:重农抑商,闭关政策,3、汉代:抑制工商业,4、中唐以来: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

3、“食官”指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菲薄的生活资料。他们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概念解析,“工商食官”制度,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概念解析,城市、市、草市、晓市、夜市,草市:历史悠久,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六朝时开始设立“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 夜市:出现于唐代。 晓市:出现于宋代。,市与草市的区别: “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 “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1、产生:战国时期,2、产生原因:,3、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

4、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具体原因: 从农业看: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生活资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生计 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从工商业看: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商业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问题1,重农抑商政策,5、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1、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

5、兴地主阶级的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2、到明清时期:,不仅阻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对外贸易发达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不断演变,古代金融业发达:柜坊、票号、纸币、白银 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始终不居主导地位,是农耕经济的补充。,问题2,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

6、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问题3,古代发展商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农业、手工业发达。 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内外交通便利。 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问题4,课堂.巩固训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B,2.(2016吉

7、林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1)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B,3.(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14)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政府放弃重农

8、抑商政策,B,1(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B,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B,体验高考,4.(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

9、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5.(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A,A,6.(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