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排泄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7769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5.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脏的排泄_1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肾脏的排泄_1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肾脏的排泄_1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肾脏的排泄_1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肾脏的排泄_1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肾脏的排泄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脏的排泄_1(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概 述,第五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第四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六节 尿生成的调节,第八节 排尿活动,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内环境的异物,经一定的排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机体的排泄途径:,概 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二、肾脏的主要功能 (一)泌尿功能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

2、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三、尿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尿量 正常:10002000ml/d左右,平均1500ml; 多尿:2500ml /d 长期、持续; 少尿:100ml500ml /d ; 无尿:100ml /d 。 (二)尿的理化特性 比重一般介于1.0151.025之间。 渗透压:501200mOsm /血浆300mOsm 尿的浓缩:高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 尿的稀释:低渗尿(低于血浆渗透压) pH值:5.07.0/血浆7.357.45 (三)尿的化学成分 含水约95%97,固体物只占3%5。,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脏的功能结构特点

3、,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人的两肾约有两百多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一)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细段,两类肾单位和肾血管的示意图,处于肾皮质不同部位的肾单位和肾血管的结构显著不同,(二)两种肾单位比较,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数 量,多 (85-90%),小A口径,少 (10-15%),体 积,较大,较小,A入 A出 21,A入 A出,A出后的毛细血管,髓袢长度,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

4、肾素含量,短,长,多,少,(三)球旁器,入球小动脉的球旁细胞、远曲小管的致密斑和间质细胞组成,肾小球和球旁器结构示意图,球旁器,球旁细胞,致密斑,间质细胞,肾素,交感神经,1.球旁细胞 球旁细胞为入球小动脉中层的肌上皮样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肾素。该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素分泌。 同时是一种较为敏感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血管容量和压力的变化。当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血压降低时,可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 2.致密斑 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当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小管液流量减少时,致密斑将感受的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使球旁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加。,(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 1.血液供应丰富但分布不匀,二

5、、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肾脏皮质 94左右,肾脏外髓 5%6,肾脏内髓 1,约为1200ml/min, 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肾脏血管,2.血液流经两次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网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滤过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滤过。 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二)肾血流量的调节,自身调节 现象: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10.724.0kPa/ 80 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 相对稳定。 机制:肌源学说 (Q = P/R) 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受牵张刺激而改变 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

6、调节,RPF:肾血浆流量 GFR:肾小球滤过率,2.神经和体液调节(应急)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体液调节 NE、E、VAP、Ang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尿生成的三个环节: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分泌作用,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滤过的实验证据,肾小球的滤过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部分成分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

7、,* 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一)滤过率(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也就是每分钟生成原尿125ml,由此推算每天生成原尿为180 L。 (二)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滤过分数。 可用下式表示:滤过分数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已知滤过率为125ml/min,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则滤过分数为: 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25/66010019,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0 有滤液生成,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8、) 0 无滤液生成,一、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上皮细胞所组成。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有大量的圆形小孔,称为窗孔,直径为50100nm。 2.基膜层:厚约300nm,是由水合凝胶所构成的微纤维网,其上有48nm的多角形网孔。 3.肾小囊上皮细胞层:足突之间的裂隙称为裂孔,裂孔上有一层滤过裂孔膜,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 电学屏障作用:肾小球滤过膜的各层表面都覆盖有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层,能阻止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通过,该现象称电学屏障作用。,滤过屏障滤过膜,蛋白质,机械

9、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电学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滤过膜的通透性,2.0nm自由通过 半径 2.04.2nm部分通过 4.2nm不能通过 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带正电荷的溶质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难以通过。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减少或消失,血浆蛋白滤出,出现蛋白尿。,2.电学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同:,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2.滤过面积,1.滤过膜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机械屏障作用少尿,电学屏障作用蛋白尿,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

10、积 = 1.5m2 滤过面积肾小球滤过率尿量,(二)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肾小球 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 渗透压,囊内压,有效 滤过压,滤过率GFR尿量,=,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如: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三)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管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有效滤过压随之下降(=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小结: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肾小管腔的过程。,重吸收:指小管上皮

11、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特点和方式 血浆肾小球、肾小囊超滤液(原尿)180L 肾小管小管液 肾小管、集合管后 终尿 1.5L,(一)、选择性重吸收 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酸; 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如 Na、l、HCO3等; 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 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各段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差异 近曲小管: 其重吸收能力大,重吸收物质种类多,是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其重吸收分别受到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重吸收的有限性,血浆、原尿和终尿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12、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0.3 微量 - 葡萄糖 1 1 极微量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00 100.0 氨 0.001 0.001 0.4 400.0,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 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为100%); 肌酐、氨 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由肾小管分泌)。,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 =125ml/mi

13、n60 24=180L/d 终尿量 =12L/d (重吸收),(二)重吸收的方式,被动重吸收: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重吸收: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离子泵、 协同转运 肾小管的重吸收 过程是以细胞内液为 中介的两次跨膜转运,二、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Na+的重吸收 99%被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液中a+的浓度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近端小管: 泵-漏模式 实际重吸收量主动重吸收量 回漏量,近曲小管Na+重吸收的泵-漏模式:,细胞间隙内Na+渗透压,细胞间隙内静水压,部分Na+和H2O回漏入管腔内,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被撑开,管腔膜Na+易化扩散进入上皮细胞内,管周膜Na+泵将

14、Na+泵出上皮细胞,H20顺渗透压进入上皮细胞间隙,K+,Na+,小管上皮细胞内,基底膜,髓袢升支粗段Cl-的重吸收,管腔膜上有Na+:2Cl-:K+同向转运体Na+、Cl-顺电-化学梯度,K+逆电-化学梯度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 进入细胞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Cl-经管周膜Cl-通道、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出细胞,同向转运模:(P220),Cl-,K+,Na+,Na+ K+ Cl-,水,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Na+、Cl-、K+的同向转运,使小管内溶质浓度增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因此,将速尿称髓袢利尿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5、紧密连接较紧密,回漏量较近端小管少, 使Na+浓度管外高于管内。 此部位重吸收Na+受醛固酮的调节。,总结:肾小管和集合管Na+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1)近球小管水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 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细胞旁路; 水通道。 重吸收率:65 % 70% 特点: 类同Na+的重吸收,有球-管平衡现象 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率为1015%。 特点: 水的重吸收量根据机体的需要而被抗利尿激素 (ADH)调节; 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很大(1015%)。,水通道,2.HCO3-的重吸收 特点:,HCO3-的重吸收,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HCO3-的重吸收与H+-Na+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 实现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3.K+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K+ - Na+交换)。 重吸收的机制: 主动过程(细节尚不清楚)。,因为 K+管内 K+管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