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苗的培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7545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植苗的培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移植苗的培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移植苗的培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移植苗的培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移植苗的培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植苗的培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移植苗的培育第一节 苗木移植的意义移植即移栽,是在苗圃中把苗木从原来的育苗地移栽到另一育苗地(称移植苗区)继续培育,称为移植。经移植的苗木称移植苗,也就是说,移植就是把苗木从原拥挤的苗床,移到具有充分营养空间的圃地(或苗床)。其目的在于为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发育空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侧极和须根的生长,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培育出造林、绿化所需要的合格壮苗。按育苗技术规程(GB600185)规定,“培育二年以上的苗木,一般都要经过移植,除高寒山区外,播种后不能连续留床三年”。对某些慢生树种,一年达不到出圃要求者,或为培育二年以上大苗,若留床培育,势必由于密度过大,生长受抑而

2、生长细弱。加之长时间生长在同一地点,势必造成成主根深而侧、须根少,不但给起苗造成困难,且降低了苗木质量。对“四旁”及城市绿化用苗来说,不但要求苗木要高大健壮,且要求特定的形状,因而只有通过移植培育,才能达到出圃要求。第二节 移植苗培育技术一、移植苗培育年限及移植次数培育大苗所需年限及移植次数,依树种生长快慢及培育之目的和要求而定。一般造林用苗木,移植一次,连续培育13年。园林绿化苗木,可移植23次或更多次。每次移植培育23年。苗木的年龄,以经历一个年生长周期作为一个苗龄单位而计算,移植苗的年龄和移植次数,用一组数字表示。第一个数字表示苗木移植前在苗床生长的周期数。第二个数字表示第一次移植后继续

3、培育的生长周期数。第三个数字表示第二次移植后继续培育的生长周期数。随着移植次数的增加,数字递增。各数字间用一短横线连接。各数字之和即为该移植苗的苗龄,称几年生。如10表示1年生未移植苗,222表示6年生移植两次,每次植株后培育2年的移植苗。1(2)1表示2年干3年根,移植一次,培育1年的移植苗。二、移植技术1移植季节移植季节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和树种特性。春季适合于各树种的移植,为主要的移植季节。从土壤解冻至树液流动前均可进行。但以早为佳。北方在土壤解冻后立即开始。在树种方面,前期生长类型者,以及萌芽早的,如松类,应早移。温暖湿润的南方,可在秋季移植。秋季移植也以早为佳。即在地上部停止生长而根未

4、停止生长时,就应进行,以利移植后苗木根系的恢复。常绿树种北方在雨季,南方在梅雨季,均以初期移植为宜。2移植密度移植密度以保证在移植后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和能提高单位面积苗木产量为原则。因此,要根据树种生长特性(生长速度等)及苗木培育年限;抚育管理方法及苗圃经营水平、自然状况而定。一般造林苗木移植后培育12年的,株距1540厘米,行距3080厘米。阔叶树种较针叶树种密度应当小些。苗木喜光性强,生长迅速,枝条横向扩展,侧根发达,培育年限长,圃地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的,密度小些。3移植前苗木的修剪整理为提高移植成活率,要求做到随起苗,随移植。为减少以后苗木分化和便于管理,起苗后应对苗木首先进行分级

5、,并进行适当修剪。深根性树种苗木,为促进侧根发育和避免移植时根系卷曲,可将过长的主根适当剪短。一般根系保留长1520厘米即可。对机械损伤的根系,为防止腐烂,也应进行修剪。常绿阔叶树种,为减少蒸腾,可适当剪去部分枝、叶。对萌芽力强的树种,如泡桐、刺槐、杨树等,为保持地上蒸腾与地下吸水平衡,也可适当剪去部分枝条,还可截干移植。截干不仅可提高成活率,而且可形成端直的干形,在培育行道树苗木时,常被采用。对各级苗木要分区栽植。从起苗至栽植,要始终注意防止苗木的失水,特别要保护好苗根,使其保持湿润状态。为此要防止阳光曝晒,并注意遮荫,必要时可洒水保湿。不易成活树种苗木,还应带土移植。苗木移植方法有穴植、沟

6、植及孔(缝)植法几种。(1)穴植法:适于移植大苗或较难成活的苗木。移植时先按株行距定点,然后挖穴栽植。穴植易使根系舒展,不易窝根,移植成活率高。苗木生长恢复快。但工效较低。(2)沟植法:按预定行距用犁或锹开沟,将苗木按预定株距沿垂直沟壁放入,然后填土踏实。沟的深度应大于苗根长度。此法工效高,适于一般苗木移植。(3)孔(缝)植法:适于小苗及主根细长而侧根不发达的树种。移植时用移植铲或移植锥按株行距扎孔(缝),随即将苗放入孔(缝)内适当位置,使苗根舒展,然后压实土壤即可。国外及我国某些大型苗圃,现已采用移植机移植。这样既能提高工效,又能保证质量,应积极推广。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移植,都应做到移植苗木端

7、直,根系舒展,深度适宜(稍深于原土痕),并与土壤密接。移植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避免苗木过分失水,移植后充分灌水。以保证成活和当年生长势。4移植苗的抚育管理移植苗的抚育管理,以灌水和中耕除草为主,其他管理措施如追肥及病虫防治等,与播种苗相似。灌水是保证移植苗成活的关键,而中耕除草,是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的重要措施。对萌芽力强的树种以及截干移植苗,要及时除萌,以保证良好的干形及树冠。第三节 大苗培育大苗是指供行道栽植和城市绿化所要求的大规格的苗木。本章以上各节内容,主要是针对林业苗圃,就移植苗培育有关基本问题而论的,本节则根据绿化之需要,对园林苗圃移植苗之特殊培育要求,加一综述。行道及城市绿化,由于环境复

8、杂,人类活动对树木的影响和干扰很大,人流践踏,撞摇树干,同时城市土质情况复杂,小气候条件差异大,加之土壤、空气、水源等的污染,以及建筑的拥挤,都极大地影响树木的生长。选用大苗施工,除能较好地抵御以上不良因素影响外,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很快满足绿化、防护等功能要求,达到美化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绿化苗木,不但规格大,且树形也有特殊的要求。因而,除需移植培育多年外,尚需经过一定的整形修剪及树形培育,才能满足绿化之要求。因而苗木培育,除要求造林用移植苗的培育技术外,还有其特殊要求。现以行道树及庭荫树的大苗培育为例,简述如下。一、行道树、庭荫树大苗的培育理想的行道树大苗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

9、高大通直的主干。干高2.53.5米,至少2.02.5米,树高57米,胸径36厘米。第二,完整、紧凑、匀称的树冠。第三,强大的根系。庭荫树大苗,干高1.82.0米,其他要求与行道树类同。因此,培育行道树、庭荫树大苗的关键,是培育一定高度的树干。1落叶乔木树种的干形培养(1)移植前干形的培养对顶端优势强的树种,如杨树类。为促进主干生长,应及时疏1.8米以下的侧枝及萌条。以后随着树高的增加,逐年疏去定干高度以下的侧枝。定干高度以上的侧枝留作树冠的基础。对幼苗期叶量较少的柳树类,侧枝应保留至苗高11.5米,然后部分疏除,并注意除去竞争枝,待移植时,剪去苗高1/2以下的全部侧枝。对萌芽力强的树种如刺槐、

10、臭椿、泡桐、苦楝、国槐等树种。若长势良好,可带干移植,否则可截干移植。(2)移植苗干形的培养,对顶端优势较弱,腋芽萌发力较强,播种苗一年高度达不到定干要求,而在第二年侧枝又大量萌生且分枝角度较大,很难找到主干延长枝,自然长成的主干常矮小而弯曲的树种,如国槐、杜仲、奕树等,移植前可不修改,移植后加强肥水管理,一年后当根径达1.5厘米时,可在春季发芽前,齐地面进行平茬。并施入足量的有机肥。当萌条1530厘米时,进行定株,选留一个生长健壮的萌条,其余除去。对移植的各树种,都应进行以提高分枝点为主的冬剪,并注意除去竞争枝。对顶芽较弱的速生乔木,如柳树等,对主干延长枝可在苗干通直而有饱满芽处剪去弯曲、细

11、弱的梢部。2常绿乔木树种干形的培养(1)松类顶端优势明显,易培养主干,可按其自然分枝特点,养成自地面分枝的树形。但往往主枝过多,影响中心领导枝的生长,可适当疏除部分主枝,以每轮保留34个分布均匀的主枝为宜。若培养行道树、庭荫树,要求有一定干高的苗木,可在5年以后,每年提高分枝一轮,到干高2米时为止。白皮松、华山松易自基部萌生徒生枝,易形成双干,应注意疏除。(2)柏类如桧柏、侧柏等,在幼苗阶段要注意除去基部徒长枝,避免双干和多干现象。杜松与桧柏相似,要防止双干,注意培养单干苗。刺柏下部枝条旺盛,顶端优势弱,可按其自然分枝特点,培养成丰满的半圆形或圆形树冠。二、大苗出圃特点大苗起苗分裸根起苗和带土

12、球起苗两种。一般落阔叶树起苗时,多不带土球。起苗时,为了使苗木具有完整的根系,要根据苗木的大小,树种特性,根系再生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确定苗木根系的长度和根幅的大小。生产中常根据地际直径来决定。如下表101:表101 大苗起苗保留根系的范围地际直径(厘米)根幅(厘米)垂直根长度(厘米)3440503040566070455078708050 一般针叶树和多数常绿阔叶树,以及少数阔叶树,它们的根系不发达,或须根很小,或萌发须根的能力弱,而蒸腾量却较大,移植较难成活,应带土球起苗。土球的大小,因苗木大小,树种成活之难易,根系分布情况,土质及运输情况而异。成活较难,根系分布广的,土球应大些,土壤砂性大及运输条件差者,土球应小些。一般土球半径为苗木根际直径的510倍左右,高度约为土球直径的2/3左右。土球直径在3050厘米以上的,当土球周围挖好后,应立即用草绳和草帘打包。土球直径在3040厘米以下者,可不用草绳打包,而用稻草、麦杆、草帘包扎即可。起出的苗木要及时运往栽植地,并及时栽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