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理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0328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4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发展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城市发展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城市发展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城市发展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城市发展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发展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发展理论(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城市发展理论,郐艳丽,内容,一、区位理论 二、城市结构理论 三、城市规模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一、区位理论,区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则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J.H.Van Thunen)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后人简称为孤立国)。杜能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农业区位论。继杜能之后,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

2、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诞生。,一、区位理论,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Ohristaller)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 Losch)从市场区位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城市问题,提出了与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相似的理论。为与前者相区别,后人称之为市场区位论。在此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位理论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各种经济实体的动态空间布局关系,从而使区位理论走向成熟。,一、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

3、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阐述了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一、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基本假设为: (1)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而在这个“国家”的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且完全被投入使用,并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 (2)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 (3)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 (4)在这个“国家”中,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是相同的。 (5)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

4、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一、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基本结论为: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产品;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应种植单位重量价值较大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费用。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逐渐粗放;距城市最近的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一、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 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被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甜菜等;(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产品量

5、大、运费高;(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圈放牧等。从经济实质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一、区位理论,杜能的“孤立国”,一、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于1909年提出。其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

6、企业的最佳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一、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 根据区位因素的特性,可分为: 自然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气候、劳动力技术水平等。 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等。 韦伯在研究区位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至于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纳入运费之中,价格贵一些的原材料可以理解为运输距离远些。这样,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一、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 (1)运费对工业区

7、位选择的影响 。 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除运输距离外,还有原材料的性质,而后者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原材料可区别为地方性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地方性原材料是指特定地点开采的或储存的,其中又可分成纯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进入到制成品中去)和失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重量损失);常见性原材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 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计了原材料系数公式: 原材料系数(M)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一、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 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 1)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

8、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大都是随地物质,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2)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如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 3)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原料重量与运出工厂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选择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一、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图示,一、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韦伯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提出了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概念。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

9、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则是劳动成本与地域重量的比例。 凡劳动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也就是劳动系数大的工业,其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超过运输成本增大的数量,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可能节省的劳动费用较高,这样它对各种制造业,特别是对劳动系数大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一、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 韦伯通过上述分析,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又考虑到集聚因素,对基础网再做进一步的变换。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

10、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一、区位理论,3、城市区位论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德国南部空间分布时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将中心地定义为一个地区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中心市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中心地的等级来确定市场区的空间组织结构。,一、区位理论,3、城市区位论 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的假设条件下克里斯泰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1)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

11、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一、区位理论,3、城市区位论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泰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

12、话门数的多少,基本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一、区位理论,3、城市区位论 (4)服务范围。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r1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r1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 r1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一、区位理论,3、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从城市中心

13、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概括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克里斯泰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一、区位理论,3、城市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泰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

14、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一、区位理论,3、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分析了城市等级的形成,同时指出:城市对其周围地区承担的各种服务职能,理论上必须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由此从几何上推导出,这些地点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位于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布模型。,一、区位理论,4、市场区位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度,得出了与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的六边形区位模型。廖什的市场区位论是通过对

15、整个企业体系的考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他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来,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方向,并且把利润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他还从市场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区域集聚和点集聚的问题,从理论上剖析了经济区形成的内部机制。,二、城市结构理论,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使用和保护的全过程,或者说是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果反映城市空间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城市区域内各功能的地域差异。如何最佳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形成合理的有机联系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就成为城市经济

16、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科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城市结构理论,最早从理论和原则上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的是区位论的先驱、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J.H.Van Thunen)。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建立了以市镇为中心,围绕其安排乡村土地使用的同心圆理论模式,为以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城市用地规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迅速向外扩展,针对城市功能布局等问题,欧美学者从区位、空间结构、土地租金和价格等方面展开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假设,形成了城市土地利用地域空间结构的描述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二、城市结构理论,1、基于土地使用的描述性理论 (1)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the concentric zone theory) 又称单中心城市理论,是由伯吉斯(E.W.Burgess)于1925年对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后总结出来的。他是基于社会生态学里的入侵和承继(invasion-succession)概念来解释土地利用在空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