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292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9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工程培养方案(2012新修订的培养方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西安邮电学院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2012) 专 业 名 称: 信息工程 专 业 代 码: 080609Y 所 属 院(系) :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培养方案制定人签字: 2012 年 5 月 10 日 院长(系主任)签字: 2012 年 5 月 10 日 2012 年 5 月 10 日 2012 年 5 月 10 日 主管校长签字: 2012 年 5 月 10 日 西安邮电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系) 本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学 科:工学-电气信息 专 业:信息工程 Engineering-Electric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专业

2、代码:080609Y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一、专业培养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 律与发展趋势。主动适应 21 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因材 施教,个性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基础扎实、知 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工程专业是面向信息行业,口径宽、学科交叉融合多、适应面广的专业,遵 循“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特色,分方向培养”的原则,本专业培养德、智

3、、体 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处 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及国防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 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的信息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信息 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重点在测控信号处理、传感器 网络及应用、图像信息处理等方向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 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等工作,或者进入工学和工程硕士继续深造。 三、学制与学分 本科学制四年,毕业生应修最低 197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 155 学分,其中必修课 98 学分,限选课 49 学分,任选课 8

4、 学分,集中实践环节 34 学分,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 8 学分。 四、主干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通信 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原 理、通信仪器与测量、信息处理算法的 MATLAB 仿真、现代通信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六、培养体系结构及学时比例 理论教学 集中实践教学 课外学分 课程类型 课程 性质 课程 门数 学分 占总学 分比例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学分 占总学 分比例 公共基础平台 必修 12 6231.8%34 17.2

5、% 8 4.0% 限选 3 7 3.5% 学科平台 必修 7 2512.6% 限选 10 2814% 专业平台 必修 3 105.1% 限选 5 157.6% 任选 12 8 4.0% 合计 156 78.8% 共计(学分) 197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及课程设置(含课程性质、类型、学时、学分分配、教学方式、 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安排等) 1.各学期周数分配表(见附表一) 2.教学进程安排表(见附表二) 3.课程安排表(按学期分配) (见附表三) 4.本专业提供辅修的核心课程(见附表四) 八、实践教学体系安排表 八、实践教学体系安排表 实践教学体系表-课程实验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实验性质 观

6、察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 单独 设课 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 A 48 0 36 12 电路分析实验 16 0 12 4 模拟电路实验 16 0 8 8 数字电路实验 16 0 8 8 科技创新实验(I-) 112 0 64 48 课内 实验 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B 32(16) 6 10 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64(24) 0 10 1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D 64(10) 0 4 6 数字信号处理 A 64(8) 0 4 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48(8) 0 6 2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B 48(8) 0 6 2 无线传感器网络 A 64(12) 0 8 4 数字信

7、号处理器原理 A 64(12) 0 8 4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A 64(24) 0 18 6 通信仪器与测量 48(8) 0 6 2 信号处理算法的 Matlab 仿真 32(16) 0 16 0 虚拟仪器技术 32(16) 0 8 8 电子电路 CAD 技术 32(16) 0 16 0 无线定位系统 32(16) 0 8 8 Java 语言程序设计 48(16) 0 12 4 环境监测设备原理 32(16) 0 12 4 智能交通设备原理 32(16) 0 12 4 移动电子通信设备原理 32(16) 0 12 4 图像处理技术 32(16) 0 12 4 实践教学体系表集中实践及课外实

8、践环节 类别 名称 周数 (学分) 实践性质 技能及 操作能 力训练 工程设 计能力 训练 科学研 究能力 训练 社会实 践能力 训练 综合能 力训练 课 程 设 计 C 语言课程设计 1.5(1.5)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 2(2) 专业基础课程设计 2(2) 专业课课程设计 A 2(2) 科研训练 2(2) 专业课课程设计 B 2(2) 实习与实 践 认识实习 0.5(0.5) 军训 2(2) 电装实习 A 2(2) 生产实习 4(4) 科技创新实验 1 科技创新实验 II 1 科技创新实验 III 1 科技创新实验 IV 1 科技创新实验 1 科技创新实验 1 科技创新实验 1 毕业设计 毕

9、业设计 14(14) 课外实践 社会实践(必修) 8(1) 学术报告(必修) 8(2) 课外科技活动(任选) 8(1-3) 文化和社团活动(任选) 8(1-3) 开放实验 8(2) 九、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专业在四年中安排了认识实习、 C 语言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程设计、 电装实习 A、 科研训练、专业课课程设计 A、专业课课程设计 B、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科技创 新 III、科技创新 IV、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共 计 38 周。这些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以及课内实践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 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认识实习 (第二学期

10、 0.5 周) 通过组织学生到学院实验基地、各大电子、通信公司、相关电子信息企业等部门参 观学习。了解这些部门的技术设备构成、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组织管理,获取对相关电 子信息领域的感性认识,培养初步的电子设计能力。 2、C 语言课程设计 (第二学期 1.5 周) 配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方 法和工具,为后续课程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奠定基础。基本要求为指导教师给出课程设计 的题目,并提出明确的功能要求,学生给出设计思路,编写和调试程序,并写出完整的 设计报告。 3、数字逻辑课程设计(第三学期 2 周) 学生在电子设计中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设计题目, 给

11、出功能设计方案, 通过插、 接、调试电路,巩固和应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 步掌握数字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4、电装实习 A(第四学期 2 周) 在学习电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利用相关知识, 分析日常典型模拟电路的工作原理, 并动手焊接电路。掌握焊接、排除电路障碍等技能,理解实际电路的连接和工作原理。 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习结束后,提交焊接调 试好的电子产品和实习报告。 5、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第五学期 2 周) 为了强化本专业基础,配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学习,利用单片机实现一些实 用电路。通过该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硬

12、件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利用单片机解 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能力及电子设计能力,为后续的嵌 入式应用、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打好基础。 6、专业课课程设计 A(第六学期 2 周) 配合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 A 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 DSP 处理器 的原理、结构、技术特点,能利用 DSP 处理器实现信号处理算法,培养学生掌握数字信 号处理算法的硬件实现能力,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7、科研训练(第七学期 2 周)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工 具和文献检索方法,掌握科技文献阅读方法和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了解专业发展方

13、向、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并通过参与教师科研来实践,最终提交一个综述 性报告。 8、专业课课程设计 B(第七学期 2 周) 根据所开设专业课程,按本专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开设专业课程设计 B,培养和锻炼 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定位、协议、标准。通过 实习,培养学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实现,为物联网设计打好基础。 9、科技创新(第一学期) 实行学生大一进入实验室的措施,实验室采取晚上开放,周末开放的原则,通过科 技创新,学生认识常用电子元器件,辨别常用电子元器件,熟悉水质测试仪的基本结 构。 10、科技创新(第二学期) 实验室采取晚上开放,周末开放,

14、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通过科技 创新,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电路绘图软件,并熟练使用常用编程软件,并会绘制水质测 试仪的基本电路图。 11、科技创新 III(第三学期) 实验室采取晚上开放,周末开放,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通过科技 创新III,学生掌握常用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熟练掌握常用电路仿真软件,同时熟悉传 感器网络的基本构成,并能读懂水质测试仪的软件程序。 12、科技创新 IV(第四学期) 实验室采取晚上开放,周末开放,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通过科技 创新IV,学生掌握基本的软硬件调试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会设计简单的电 子电路系统。 13、科技创新(

15、第五学期) 实验室采取晚上开放,周末开放,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通过科技 创新,学生掌握基本的软硬件调试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同时掌握传感器 网络在行业应用上的方法,并学会水质测试仪软硬件调试方法。 14、科技创新实验(第六学期) 实验室采取晚上开放,周末开放,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通过科技 创新,掌握传感器网络在行业应用上的方法,并学会水质测试仪软硬件调试方法,并 最终设计出具有基本功能的水质测试仪。 15、科技创新实验(第七学期) 通过科技创新,掌握科技文献查阅,撰写科技论文,国家专利申请书的方法及流 程,并能提交一份科技论文或国家专利申请书。 16、生产实习(第八学期 共 4 周) 深入到学院实习基地、相关电子通信企业,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体 要求是熟悉工作环境和相关岗位职责,深入了解生产过程和需要具备的能力,参与企业 的生产及管理过程,掌握设备的维护管理方法,掌握专业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理解通 信设备的技术指标并能进行检测,最后提交实习报告。 17、毕业设计(第八学期 14 周)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使学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