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为业-读书为本---海宁日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283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5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儒为业-读书为本---海宁日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儒为业-读书为本---海宁日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儒为业-读书为本---海宁日报(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话: 87235110责任编辑/版式设计: 徐晓燕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紫微山潮海宁 4 海宁查氏的始迁祖查均宝, 为华夏查 氏六十七世孙, 于元至正十七年丁酉 (1357 年) 为避元末战乱, 从徽州府属的婺源 (今 属江西) , 辗转迁居于海宁园花里 (今袁 花) 龙山麓之古朴桥 (今查家桥) 。遵循 “以儒为业” 、“读书为本” 的查氏祖训, 查 均宝一家定居于海宁, 世代繁衍, 日趋兴 旺。明、 清两朝, 科甲鼎盛, 海宁袁花查氏 出进士二十一人, 举人 (包括副榜者) 六十 六人, 监、 贡生七十七人, 生员八百余人, 成为名动东南的 “文宦世家” 。期间虽经 历了其他家族

2、难以碰到的种种时难和打 击, 但查氏能坚韧不拔, 历劫而不倒, 始终 辉耀着家族的光彩。直到近现代, 还出现 诸多大师级的名家, 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查忠礼、 查人伟、 查猛济, 及各行各业的名 人金庸 (查良镛) 、 查济民、 查良钊、 查良 鉴、 穆旦 (查良铮) 等人, 他们多为华夏文 明增光添彩, 都为人们所熟悉, 深受社会 各界之钦敬! 三世贫乐公查澄传下了家训: 我今年老, 戒尔诸孙: 凡在童稚, 读书 为本。勤俭为先, 兼知礼仪。及其成人, 五 常莫废, 出则有方, 入则孝悌。兄弟之间, 本同一气, 切勿相争, 自相弃矣。妯娌之 间, 纺织为最, 虽云异姓, 和如姐妹。 戒尔子孙

3、: 毋贪于酒, 酒能乱性, 亦能 招祸; 毋贪于色, 色能丧身; 毋学赌博, 赌则 败家; 毋好争讼, 讼则受辱。凡此四事, 警 之戒之。 和于邻里, 睦于亲切。择良而交, 见恶 责己, 毋堕农事, 毋失祖业, 顺之则行, 逆而 则止。言必择善, 行必和缓, 毋以暴怒, 招 其祸衍。 食但充口, 毋贪美味; 衣但蔽寒, 毋贪 绫绢。非礼勿取, 量力节俭。凡使奴婢, 亦 当宽缓。凡此数事, 斟酌而行。 戒尔子孙, 谨守良规, 从之者昌, 逆之 者殃, 成败之际, 如在反掌。 上述摘自海宁 查氏家训 , 录自 查氏 宗谱 。提出了海宁袁花查氏子孙必行之 路, 指明了家族的方向是 “读书为本” ,

4、兴家 之道是男读女织 “勤俭为先” , 修身之道为 “兼知礼仪” , 并规范了做人需四戒的行为 准则。 此外一愚公查益、 雪坡公查绘、 毖斋公 查约、 九一公查秉直、 近川公查秉彝、 太和 公查允中、 伊璜公查继佐、 初白公查慎行、 宫詹公查昇等人均留有严格而规整的家 训, 其中心就围绕 “读书为本” , 尊重儒术, 走 “科举入仕” 之路; 并规范自身道德修养 的范畴, 以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 “议瞻恤, 讲治生”( 太和公家训 ) 来加强 家族的凝聚力。 短短一百多字, 囊括了从个人修养到 与人相处等方面, 成为查氏子孙为人处事 的准则。最重要的就是读书, 要求在童稚 时期就该以读

5、书为本。深邃的文学造诣, 使海宁袁花查氏在文坛上呈放异彩。 在个人修养方面, 要求查氏子孙勤俭 为先, 知礼仪, 不忘三纲五常, 对父母孝顺, 对兄弟姊妹友爱。同时要戒酒、 戒色、 戒赌 博、 戒争讼。在为人处事方面, 兄弟之间不 争斗, 妯娌之间虽是异姓, 但也要和如姐 妹。 海宁袁花查氏至今已经历六百五十年 的风风雨雨, 养育了如此多的人才, 人文荟 萃, 熠熠生辉。查氏家族浓郁的文化魅力, 值得后人去探寻, 去品味。 以儒为业 读书为本 袁花查氏 黄湾的插花山, 是海昌扶风马氏 (马姓, 是中国的第十三大姓。而其中的扶风马氏是 中国马氏中人口最多、 分布最广的一支, 是从 中国另一个著名

6、的姓氏赵氏中分出来的) 的 始居地。插花山, 又称花山, 介于凤凰山、 黄 山之间。海昌马氏一世祖马自东, 因其祖父 任盐官州牧, 随祖父游海昌, 倾心东南山川之 胜, 遂在黄湾花山里安家。自宋、 元、 明、 清而 下, 马氏家族在海宁居住已逾八百年, 代有闻 人, 为海宁望族。 纵观海昌扶风马氏八百年的历史, 也是 几度辉煌几度暗淡。这个家族, 即使在命悬 一线之际, 也终能像冬天里坚强的葱一样, 根 枯叶焦芯不死, 家族文化的强力支撑功不可 没。马氏家族的家风, 以 家范 (独立成为 海昌马氏宗谱 第四卷) 为载体, 诠释得淋漓 尽致。 家范 中 广文宗彝公格言二十则 写: 先务读书, 自

7、子能言食, 一一仿古人教法。及 七八岁, 知识蒙昧。初入小学时, 先收其放 心, 养其德性, 随时随处, 禁戒奖诱。曲为渐 渍涵濡, 习成温恭端默气象。日与言古今孝、 弟忠信、 廉隅退让之事, 使其盈耳充腹, 皆性、 分中道理。至於洒扫应对, 爱亲敬长, 品节事 宜, 直须身率耳提, 尽其曲折, 俾一一惯熟。 闲则教之数目与方名, 导之咏歌古诗, 悠扬三 复, 以陶淑其性情, 使渐兴起。盖习善则善, 习恶则恶, 童蒙时, 端赖严正师傅教诲之功。 若资禀拙钝, 莫将举业耽误, 早令练达公私庶 务, 大都教以义方, 求为端人而已。 交游固不可无人。然与正人君子处, 善 则劝, 过则规, 受益良多。

8、若与小人结为党 友, 彼此倚仗势力, 为讦告之参谋, 为斗殴之 帮闲, 为设计之腹心, 倾家失身, 噬脐何及? 邻里聚集, 出门相见, 比之路人迥别。凡 事皆当从厚, 通有无, 恤患难, 不论曾否相 与。一切以诚心和气遇之。即使彼曾待我 薄, 我且答以厚。久则感而化矣。若平日恃 强凌弱, 倚众暴寡, 逞富欺贫。一旦灾来不 虞, 邻人袖手旁观, 莫为救护。此虽人情, 亦 是天道, 尤宜急戒, 且邻田接畛, 毋设心计取, 并勿侵占山林水利疆界。 家范 中 茂才怀冈公格言二十四则 写: 家中父子兄弟夫妇, 人之大伦, 必须诚信 相与, 恩义相结。切不可有一毫偏私、 一点欺 伪。有一于斯, 便成嫌隙,

9、 是非由起, 家业终 废。 人家父子, 须要同心商议干事, 乃为有 益。若各执己见, 自以为是, 恐非吉兆。兄弟 不和, 外人欺侮, 亦非美事。婆与媳妇, 切不 可有后言。为媳妇者, 和颜顺意, 婆必慈爱, 思之思之。 洋洋洒洒的马氏 家范 , 如金科玉律, 又 如紧箍咒, 裁剪修正着马氏有德后人的待人 接物、 为人处世。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多读书, 在书中养成谦逊的品格和高尚的气节。长大 后, 在结交朋友时, 要多与正人君子相处, 远 离奸佞小人。邻里之间应该不同于陌生人, 互相帮助, 和气相处。在家里, 彼此之间更是 要有商有量, 不得有偏私和欺伪, 父子之间同 心协力, 兄弟团结和睦, 婆媳

10、关系和谐。 马氏子孙在秉承家训,“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馀力, 则以学 文” 。在家大业大的同时, 马氏族人于地方公 共事业建设方面可说是尽心尽力: 兴修水利, 筑塘防洪, 抗击倭寇, 修育婴堂, 办识字所 等。在海宁的文化领域, 更有可圈可点的贡 献: 一是马氏家族出了数位藏书家, 二是马氏 家族留下了风雅诗书画。 家范 为鉴 修正处世 海昌扶风马氏 晋武帝时, 祝巡因晋东渡有功封信安 侯, 定居衢州。江南祝姓始成望族。祝巡 二十二世孙祝寔 (唐登第, 中丙科, 授处州 判官) 第三子祝纑后裔有元初三五承事者 由处州 (今丽水莲都区) 迁于盐官县 (今海 宁市)

11、 园花里 (今袁花镇袁花村) 。至1931 年传至二十八世左右。祝寔就是祝氏海昌 宗的始祖, 而祝三五是该宗始迁祖。 祝氏在海宁以家教闻名, 耕读传家, 祖 先训示中要后代安于贫贱、 读书明理, 能够 考上科举最好, 若不能, 则要安于农事, 禁 止 “入公门充胥吏” 。海昌祝氏家训的重要 之处, 在于以 “读书明理” 为核心。自三五迁 袁花, 祝氏一开始是贫寒之家, 但在贫寒之 余, 却十分重视家教。海昌祝氏名人最多的 一支的三安宗静安支宗祖祝鋹变卖田产, 来 供祝淇等儿辈读书。祝鋹著有专门的 家 训 , 在家训中, 他要求子孙在婚丧嫁娶等方 面合礼制、 不奢华, 要求兄弟有爱、 家庭和 睦

12、、 注重品德、 以义交友, 还要求 “夏秋二 税” , 要预作准备、 提前输官。 在 海昌祝氏宗谱 中, 还记载了祝淇、 祝以冈、 祝以洲的家训和祝渊的临难归 嘱。祝淇的家训中专门提到了对后代的教 育: 教子孙择良师友, 不可一日缺敦行。 孝弟毋自欺为本。其养蒙大训, 小学、 四 书, 皆二帝三皇传道心法。古人教子自小 可使观德, 不可使读利。道其性, 广其志, 养其才, 鼓其气, 攻其病, 律之以严, 习之以 礼, 积善以培植之, 积学以滋润之, 勿纵骄 奢。 对于无力送子孙入学的情况, 祝淇又 专列一条: 同派子孙束脩无措, 有力者招来教育, 一依前条习行。非在说书作文, 要力行为 本。师

13、难备管, 须自督之。 由于世代相承的家教, 海昌祝氏可谓 是耕读之家。科举之外, 探讨理学, 以诗言 志。在教习子孙的过程中, 家庭成员间的 相互唱和, 往往以诗为载体。祝氏的诗教, 也就世代相承。在宗谱中, 列有专门的诗 歌卷, 选载各代族人的诗作。 海昌祝氏作为全国众多祝姓中的一 支, 在明清之际所出名人数量惊人, 是海宁 名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昌祝 氏仕宦群体, 多有廉洁之誉, 这与其以宋明 理学为核心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读书明理 诗教为重 海昌祝氏 家风正,风气正。 海宁名人辈出,他们的家风教育有规可循,有 严格教子和严厉治家的优良传统,充分展现克己奉 公、修身治国的道德品质,为后人所传诵称道。 本版撰文/ 实习生 葛焱本版资料/ 市档案馆 家和万事兴 文治篆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