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96339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13-5-驻波13-6多普勒效应-冲击波13-7电磁波(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机械波和电磁波,2,本 章 内 容,13-1 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13-2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13-3 波的能量 13-4 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 13-5 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干涉 一 波的叠加原理,二 波的干涉,三 驻波 13-6 多普勒效应 冲击波 一 多普勒效应, 二 冲击波 13-7 电磁波 一 电磁振荡和赫兹实验; 二 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及其性质; 三、电磁波的能量; 四、电磁波谱,3,波的相干条件,回顾上次课有关干涉的内容,4,点P 的两个分振动,常量,根据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叠加公式得到:,在相遇点的合振动为:,5,1 ) 合振动的振幅(波的强度)在

2、空间各点的分布随位置而变,但是稳定的.,6,波程差,若 则,7,1 驻波的产生,振幅、频率、传播速度都相同的两列相干波,在 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三 驻波,135 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干涉,驻波的演示实验:,8,驻 波 的 形 成,9,2 驻波方程,正向,负向,10,驻波方程,相邻波腹(节)间距,相邻波腹和波节间距,1)振幅 随 x 而异, 与时间无关.,11,2)相邻两波节之间质点振动同相位,任一波节两侧振动相位相反,在波节处产生 的相位跃变 .(与行波不同,无相位的传播).,12,思考题:,我国古代有一种称为“鱼洗”的铜面盆,如图所示,盆底雕刻着两条鱼。

3、在盆中盛水,用手轻轻摩擦盆边两环,就能在两条鱼的嘴上方激起很高的水柱。 如何在物理上解释这一现象?,13,视 频 : 鱼 洗 29”,14,鱼洗,也称汉洗。对形状一定的鱼洗,沿盆壁在周环和盆深方向上存在着特定的数个振动模式。用湿手持续摩擦盛水鱼洗的两环时,可使某一振动模式得到激发,形成驻波。鱼嘴上方正是盆壁驻波的波腹处,振幅最大。盆中之水受激振动从而跳出水面激起水柱。 从鱼洗的精巧构思、制作工艺及其所表现出的奇特现象,可见我国古人对驻波现象及其规律的透彻理解和驾驭的能力。,15,3 相位跃变(半波损失),当波从波疏介质垂直入射到波密介质, 被反射到波疏介质时形成波节. 入射波与反射波在此处的相

4、位时时相反, 即反射波在分界处产生 的相位跃变,相当于出现了半个波长的波程差,称半波损失.,16,当波从波密介质垂直入射到波疏介质, 被反射到波密介质时形成波腹. 入射波与反射波在此处的相位时时相同,即反射波在分界处不产生相位跃变.,17,半波损失,148”,18,半波损失小结:,波在反射时引起相位突变 的现象,称为半波损失。 形成半波损失(半波损失情况比较复杂,在我们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内)的规律是: 当波从波疏媒质入射到波密媒质分界面反射时就产生半波损失,反之就不产生半波损失。,19,4 驻波的能量,驻波的能量在相邻的波腹和波节间往复变化,在相邻的波节间发生动能和势能间的转换,动能主要集中在波

5、腹,势能主要集中在波节,但无长距离的能量传播.,20,5 振动的简正模式,应满足 ,,两端固定的弦线形成驻波时,波长 和弦线长,由此频率决定的各种振动方式称为弦线振动的简正模式.,21,两端固定的弦振动的简正模式,一端固定一端自由 的弦振动的简正模式,22,23,例:如图所示,有一平面简谐波,向右传播,在距坐标原点O为 l = 5的B点被垂直界面反射,设反射处有半波损失,反射波的振幅近似等于入射波振幅。试求: (1) 反射波的表达式; (2) 驻波的表达式; 在原点O到反射点B之 间各个波节和波腹的坐标。,解:(1) 首先要写出反射波在B的振动方程。依照题意,入射波在B点的振动方程为,24,由

6、于在B点反射时有半波损失,所有反射波在B点的振动方程为,在反射波行进方向上任取一点 P,其坐标为 x,P点的振动比B点的振动相位落后 2(l-x)/,由此可得反射波的表达式为,将 l = 5 代入上式得,25,(2)驻波的表达式为,(3)由,得波节坐标为,由,得波腹坐标为,26,接收频率单位时间内观测者接收到的振动次数或完整波数.,只有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频率才相等.,136 多普勒效应 冲击波,一 多普勒效应,27,多普勒效应视频短片,28,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有赖于波源或观察者运动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选介质为参考系,波源和观察者的运动在两者的连线上,29,规定,“趋近为正,背离为负

7、”,“恒为正”,速度的大小全是相当于介质来说的。 计算思路:如果波源、观察者全都静止不动,即 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波源、观察者相当于介质运动,接收频率如何计算,以下分三种情况分析。,30,1 波源不动,观察者相对介质以速度 运动,观察者迎着波源运动时,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观察者背向波源运动时,接收到的频率减小。,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31,2 观察者不动,波源相对介质以速度 运动,32,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小为,波源向观察者运动时增加,波源远离观察者时减小。,33,3 波源与观察者同时相对介质运动,若波源与观察者不沿二者连线运动,则以速度在连线方向上的分量计算。,34,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

8、电磁波的传播不依赖弹性介质,波源和观测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决定了接收听到的频率。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在涉及相对运动时应考虑相对论时空变换关系。,当波源和观测者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得到,为波源和接收器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波源与观测者相互接近时, 取正值;反之, 取负值。前者接收到的频率比发射频率高,称为紫移;后者接收到的频率比发射频率低,称为红移。,35,多普勒效应的应用,36,警察用多普勒测速仪测速,超声多普勒效应测血流速,37,当波源运动的速度vS 超过波速u 时,波源将位于波前的前方,前述的计算公式不再有意义。波源发出的波的各波前的切面形成一个以点波源为顶点的圆锥面。波的能量高度集中形成冲

9、击波或激波,如核爆炸、超音速飞行等.,锥形的顶角满足:,称 为马赫数, 为马赫角。,a,二 冲击波(激波),冲击波.exe,38,分别为 0,0.4,1.0 和 1.4 的情况示意图,39,超音速的子弹在空气中形成的激波,(马赫数为2 ),40,解: 1),41,3) 观察者听到的拍频:,解 2),42,例2 利用多普勒效应监测车速,固定波源发出频率为 的超声波,当汽车向波源行驶时,与波源安装在一起的接收器接收到从汽车反射回来的波的频率为 .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 , 求车速 .,解 1)车为接收器,2)车为波源,车速,43, 13-7 电磁波,44,例3 车上一警笛发射频率为1500Hz的声波

10、。该车正以20 m/s的速度向某方向运动,某人以的5 m/s 速度跟踪其后,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30 m/s,求该人听到的警笛发声频率以及在警笛后方空气中声波的波长。,解:设没有风。根据题目条件已知 = 1500 Hz,u = 330 m/s,观察者向着警笛运动,应取 v0=5 m/s,而警笛背着观察者运动,应取 vs=20 m/s。因而该人听到的频率为,警笛后方的空气并不随波前进,相当于v0=0,因此其后方空气中声波的频率为,空气中的波长为,备用,45,13-7 电磁波 一 电磁振荡和赫兹实验; 二 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及其性质; 三、电磁波的能量; 四、电磁波谱,46,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11、,证明电磁场以波的形式传播,波速为光速。 赫兹:1888年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波波夫: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报接收机,1896年3月表演了距离为250m的无线电报传送。 马可尼:1897年第一次实现了9英里的无线电联系;1899年实现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通讯;1901年完成了从法国穿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的无线电通讯。1909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内容: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的特性等。,137 电磁波,47,1、LC振荡电路,充电: 电容器C两极板间的电压:U0 = E 两极板上等量异号电荷:+ Q0、- Q0;,放电:电路无电流,电场能量集中在电容器两极板间,一 电磁

12、振荡和赫兹实验,48,振荡电路 无阻尼自由电磁振荡,LC 电磁振荡电路,49,2 无阻尼电磁振荡的振荡方程,50,O,51,几个基本概念,电磁振荡: 电荷和电流、电场和磁场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振荡电路: 产生电磁振荡的电路。 无阻尼自由振荡电路: 电路中没有任何能量耗散(转换为焦耳热、电磁辐射等),称为无阻尼自由振荡电路。 振荡方程: 振荡电路所遵循的欧姆定律。,52,3 无阻尼电磁振荡的能量,在无阻尼自由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不断的相互转化,其总和保持不变.,电磁场能量守恒是有条件的. 它要求: 电阻为零,不因为产生的焦耳热而损失电磁能; 不存在电动势,没有其他的能量转化

13、为电磁能; 电磁还不能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电场能量:,磁场能量:,总能量:,53,例:已知LC电路中的电场能量与磁场能量之和为一常量,试由此导出LC电路的振荡方程。,证:电场能量,磁场能量,将上式对 t 求导,得,54,赫兹(Hertz, H. R. , 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 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 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4 赫兹实验,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

14、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55,电磁理论证明,振荡偶极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能量 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为有效辐射电磁能量,要求:,(1)振荡电路中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必须散布到周围的空间中;,4 赫兹实验,56,从LC振荡电路到振荡电偶极子,57,赫兹在1888年采用振荡偶极子,实现了发送和接收电磁波。采用下图装置,证实了振荡偶极子能够发射电磁波。,赫兹,振子,发射,谐振器,接收,感应圈,58,电场发生变化 产生变化的磁场 产生新的变化电场 变化的电场与变化的磁场交替变化,由近及远传播出去,这种变化的电

15、磁场在空间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过程,就是电磁波。,产生电磁波的物理基础:,变化的磁场激发 涡旋电场(感应电场),变化的电场(位移电流) 激发涡旋磁场,二 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及其性质,1. 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59,振荡电偶极子不仅产生电场,而且产生磁场。振荡电偶极子周围的电磁场线如下图示:,60,电偶极子辐射的电磁波,实验发现,真空中的光速相对任何惯性参考系不变。,61,振荡电偶极子,电磁波 传播速度,62,在离电偶极子很远的地方,则可以看成是平面波,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为:,63,(1)电磁波是横波,电矢量、磁矢量与传播速度垂直;,(2)电场与磁场同相位;,(3)电场与磁场幅值成比例;,(

16、4)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2. 电磁波的性质,(5)电磁波具有偏振特性。,电磁波的性质需重点掌握,68. 电磁波.exe,64,1、能流密度,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叫做辐射能。,能量密度,能流密度,三、电磁波的能量,辐射强度矢量S,称为坡印廷矢量,65,特点: 辐射能量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 辐射能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球面波的特点; 有很强的方向性,在垂直于轴线方向上的辐射最强,而在沿轴线方向上没有辐射。,2、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辐射的能量叫做辐射功率。,平均辐射功率:,拉莫尔公式,66,电磁波的范围很广。为了便于比较,以便对各种电磁波有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把它们依次排成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