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95406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 温二医针灸科 张红,凡口腔温度超过390c以上即为高热。 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风湿病、胶原性疾病、部分恶性肿瘤、严重灼伤、中暑和阿托品中毒等疾病。,高热属中医热病范畴,古文献有壮热、实热、灼热、身大热等名称。 高热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六淫邪气,亦有内伤发热引起,【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清热泻火,热入营血者清营凉血,疫毒薰蒸者泻火解毒,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以手阳明经穴为主,大椎: 定位属督脉,位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 功效为诸阳之会,能宣一身阳热之气。,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得气即起针;或三菱针点刺出血 曲池: 定位属手阳明经,位于上肢,屈肘 时,

2、肘横纹外侧端。,功效为手阳明经合穴,清泻阳明实热 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或三菱针点刺出血,合谷: 定位属手阳明经,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功效宣肺解表,清阳明实热,缓急止痛 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外关: 定位属手少阳经,位于腕背横纹上两寸,尺骨与挠骨之间。 功效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宣达三焦气机,疏散风热,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 2、临证加减: 风寒风池、风门;风热尺泽、少商,气分热盛内庭、支沟、十二井 热入营血曲泽、委中、中冲 神昏谵语水沟、素髎、十宣 肌肤丹痧血海、委中、膈俞,3、其他疗法: 耳针耳尖放血 穴位注射

3、选穴:曲池、风门、足三里 药物: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中暑是盛夏季节突发于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在气温骤升及湿度亦高时,极易发生,尤其是产妇、老年人、体弱或慢性病患者。,诊断要点: 先兆在高温环境下,全身明显疲乏感、四肢无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口渴、大量汗出、四肢发麻、恶心等,轻症除中暑先兆症状外,有下列表现之一,且能在数小时之内恢复者:体温在380c以上,但无神志改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及早起循环衰竭的症状,但无明显休克及昏厥。,重症凡有上述症状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回复者。 分为四型:循环衰竭型、高热昏迷型、热痉挛型、日射病,中医辨证:

4、 正气亏虚,复感暑热、暑湿秽浊之邪,轻者郁于肌表,阻遏气机,重者暑热炽盛,内陷心包,蒙闭清窍,或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甚则两脱之危候。,【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清泻暑热、解暑宁心,针刺为主,泻法 处方: 百会:百会位于正中线上, 入前发际5寸,功效:与大椎同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两穴合用共奏通阳泻热之效。 合谷:阳明主肌表,取原穴疏泄阳明邪热,奏清热解暑、泻热止痉之功,内关: 定位属手厥阴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功效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功擅清心除烦、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曲泽: 定位属厥阴经,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 功效合穴,长于清

5、营血之热而解暑,临证加减: (1)头痛头晕-太阳、头维、印堂 (2)呕吐-中脘、公孙 (3)阴证-足三里、关元、气海 (4)阳证-内庭、陷谷,(5)中暑重症-曲池、委中(清泻营血暑热 (6)神昏-水沟、十宣(清热开窍醒神) (7)手足抽搐-阳陵泉、太冲(熄风止痉) (8)汗出肢冷、脉微欲绝-关元、气海、太渊(益气敛阴、回阳固脱),操作: 1、百会、大椎、太阳、印堂、十宣、曲泽、委中可用三棱针刺络放血; 2、其他各穴常规针刺,泻法; 3、中暑阴证,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加用灸法,2、其他疗法 (1)刮痧疗法: 工具-刮痧板、瓷勺等、刮痧油 部位-以督脉、太阳经为主,对症配用腋窝线、肘窝线、腘窝

6、线、任脉等,(2)耳针: 取穴-耳尖、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心、枕。 操作-耳尖放血,其他各穴毫针浅刺。,凡筋脉拘急致四肢不自主地抽动,统称为“抽搐” 常见于高热惊风、急性颅内感染、高血压脑病、癫痫、妊娠痫证、破伤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癔病等疾病过程中。,【临床表现】 以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症; 严重者可伴有昏迷。,因外感热毒之邪而诱发者起病急、病程短 久病后阴血亏虚而诱发者起病缓、病程长,【中医辨证】 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肾有关,尤其与肝的关系密切。 肝主筋,凡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肝血不足、血虚生风,均可引起筋脉抽动。 风毒内袭、金刃所伤、虫兽咬伤、阴血亏

7、虚等也可引起抽搐,临床分为: 热极生风 虚风内动,【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熄风止痉,只针不灸,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 处方:以督脉经穴为主,水沟: 定位-督脉经穴,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接处。 大椎,筋缩: 定位-督脉经穴,第九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督脉总督诸阳,为病脊强反折此三穴合用,熄风、通络、止痉;,合谷-阳明经原穴,有祛风之功 太冲: 定位-厥阴肝经原、输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功效-平肝息风止痉的作用,阳陵泉: 定位-少阳胆经合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功效-八会穴之筋会,镇肝熄风、缓解痉挛,临症加减: 热毒壅盛-劳宫、曲池、中冲(泻热

8、止痉) 风邪甚者-风府、风门(祛风止痉) 气血虚弱-膈俞、足三里、气海(补益气血 肝肾阴虚-肾俞、肝俞、太溪(补益肝肾) 神昏-百会、涌泉(开窍醒脑),操作: 热极生风者用强刺激、泻法,中冲可点刺出血; 虚风内动者,中度刺激,平补平泻; 抽出频繁者每日 治疗23次,2、其他疗法; 1)耳针:肝、肾、皮质下、神门、脑干,毫针强刺激,或埋针数小时 2)穴位注射:合谷、阳陵泉、太冲、曲池等,选用23穴,用地龙注射液0.51ml.,昏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晕厥(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休克、中暑、低血糖昏迷、癔病性昏迷等疾病,

9、临床表现: 以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四肢厥冷为主症 伴有气壅息粗,喉间痰鸣,牙关禁闭,面色苍白,自汗出等。起病急,病程短,辨证分型: 昏厥属中医厥证范畴。病位在脑,涉及五脏六腑,而与肝关系尤为密切 中医分型:气厥、血厥、痰厥、寒厥、热厥,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 百会:督脉经穴,位于头顶,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功效-两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内关:心包经之络穴,醒神宁心。 此三穴合用苏厥开窍,相得益彰。 临证加减: 气厥实证 -太冲、行间;虚证-足三里、气海,血厥实证行间、涌泉;虚证关元、膈俞 痰厥中脘、丰隆;寒厥灸神阙、关元 热厥大椎、中冲;牙关紧闭下关、合谷、颊车,操作: 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激泻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四关”或同时刺“五心穴” 虚证、寒证针灸并用,重灸。神阙、关元隔盐灸,或重灸“五心穴”,2、其他疗法: 1)指针: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掐水沟、合谷、内关穴,以病人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2)三棱针:实证昏厥取大椎、百会、太阳,委中、十宣。点刺出血。 【按语】 昏厥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证,应紧急救治。针灸治疗部分昏厥能收立竿见影之效,但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