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71385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47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初步(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师们,下午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 思考与实践初步,海宁市高级中学 朱 能 2018824 衢州,一问:什么是“落地”?,二问:为什么要“落地”?,国家要未来,人民有需求,素养在云端,课改须务实,对教师:,揭题三问,对课堂:,对学生:,依托史学研究和课改理论,不断提高课标理解的准度;,依据核心素养引领,能力评估(学业质量)先行,知识 选择整合三位一体的原则,改革和完善课堂教学,不断 提高素养培育的精度。,通过课堂教学,师生结伴,不断提高学科素养养成的效度。,一问:什么是“落地”?,二问:为什么要“落地”?,三问:如何“落地”?,揭题三问,五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基于历史学科

2、本质的素养研究,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基于学科素养的课标研究,课标与为理解而教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三重关系与三种研究,基于教学与评价的行动研究,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关系初读,有序、长短 多重、意义,多样、多源、多用 整理、辨析、互证,区分、阐释 评析、构筑,发现“人” 关注基础 重视合力,完善“人” 爱国情怀 世界意识,关系初读,核心素养,学科知识,中外历史纲要,学科能力,学业质量水平(4级),素养水平划分(4层),要到哪儿?,怎么去法?,哪里出发?,选择要紧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养成核心素养,分解,选择,养成,设计,案例分析一:,唯物史观素养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分析,水平1

3、、2,水平3、4,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 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 学的历史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 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 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质量描述1-1、2-1,能够知道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 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 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 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演 变过程,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 够史论结合、实事

4、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质量描述3-1、4-1,分解与具化,从 认 知 到 运 用,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 再生产。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 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 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 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 合力,即历史结果。,解读1:有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解读2:“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因素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而是生动的

5、生活 和生产的事实,而这一事实不是单一的要素,而是诸多要素的综合。,解读3:历史是合力的产物。不排除“主力”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也不否认其他力对 “主力”的影响或其他重要作用。因此,说一种“力”具有决定意义,并不是 指只要有这个“力”就能推动社会发展。,【教学片段】,历史中的“人”是社 会的、也是具体的。老师 选择具体时空下具体人群 的言行,引导学生“亲近” 历史中的“人”。,历史中的“人”首先存 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从史料中提炼历史事实是明 确因果解释对象的重要前提。,学生习惯沿着“经济、政治影响或决定思想”的思路思考此类问题。这是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历史学习的结果,有其合理性,但也

6、有“隐忧”。这一思路一旦固化,学生在理解中容易“屏蔽”历史中的“人”。,老师聚焦“上海女性”的设问,意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从“时代”转移到“人”。,首先,老师引导学生从女工的生活状况中推测生活方式影响婚姻观念变化的可能性。,最后,引导学生从“人”出发,建立“生产方式经济 地位生活状况思想观念”这一因果解释的路径。,其次,老师引导学生从女工的工资收入判断她们的经济 地位,由此阐释她们的生活状况。,老师用大事年表的方式围绕近代中国妇女生活选择若干事件或现象,引导学生体会社会环境对女性婚姻观念变化的影响。,老师不满足于对时代背景笼统而抽象的叙述,而是选择与女性婚姻观念变化密切相关的妇女社会生活的

7、历史材料,从而在时代背景与女性婚姻观念变化之间“添”了一条具体可见、有助于理解的“辅助线”。师生的问答一方面把时代的影响具体化;另一方面聚焦“人”来观察时代变化对“人”的影响。,老师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引出历史发展的“合力”说。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发展中多种多样的“力”,并能从“合力”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克服“决定论”倾向的一大良方。,但如果一味的强调“合力”,缺少对“力”的思辨,则容易出现解释历史泛泛而谈的问题。,历史中的“力”有经济力、 政治力、文化力等等。一般来 说,经济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 基础性力量,甚至是决定性力 量。,然而,在某些历史现象的因果解释中,经济力并不一定就是决定 的力量,其他方面

8、的力在某时某地 可能成为主“力”。,“复活”历史中的“人”要聚焦特定时空下“人”的生活与生产。,思考1:,这里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但都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把这些“人”放在“特定的”与“连续的”时空中理解。马克思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历史中的 “人”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地存在与发展。不仅如此,而且“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9、,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理解“人”的生活和生产,是探查“人”社会活动的因果、叩问“人”精神嬗变的重要基础。,思考2:,“复原”历史中的“力”既要综合分析不同的“力”又要比较 辨析它们的不同作用。,“复原”历史中的“力”,其实质就是构建因果关系为核心的历史解释。有学者指出:“建构一种历史解释,就是要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按照各种事实之间的实际联系,将他们组织成一个系统,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少一点“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解释,多一些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有 A 才有 B?”、“有了 A,就一定会有 B?”、“A 怎样发展,才会有了

10、B?”。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准确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中的“合力”观点。,“复活”历史中的“人”,“复原”历史中的“力”, 可以让我们触摸有温度的历史。,案例分析二:,时空观念素养的解读与试题设计分析,水平1,质量描述1-2,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和 空间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 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 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 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能够知道认识史事要考 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 相关信息,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历史分期是历史学家依据历史理论和分析视角,加工历史事实,把历史划分为长短不一的时期。,人类

11、的历史是在特定的空间里 展开的,也在同时建构了人类的空间, 并受制于这个被给予的和人类主动建 构的空间。,时空的意义包括时空对“人与事”的影响和“人与事”对时空的改造两层。理解它们是辨识和表达的基础。,案例分析二:,时空观念素养的解读与试题设计分析,水平2,质量描述2-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 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 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 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 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与现实 的重要性。,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

12、脉, 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与现实的重要性。,某一史事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有不同的历史叙述,生发不同的历史意义。在这里已经包含了历史解释的多元性。,“特定”有主观和客观两层含义,“客观”指客观史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主观”更多指后人依据历史事实赋予时间和空间相应的历史意义,即后人所处的时空会对研究的客观史事产生重大的影响。,案例分析二:,时空观念素养的解读与试题设计分析,水平3,质量描述3-2,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 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 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 说明。,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 近现代)、较大范围(

13、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概括说明。,案例分析二:,时空观念素养的解读与试题设计分析,水平4,质量描述4-2,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 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 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 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 合理的论述。,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 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历史分期和个别史事的时空意义,不同水平划分及其学业质量的侧重点,个别史事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的意义,不同时空的史事之间的关联

14、及其意义,新情境新问题下时空观念的运用,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 点并加以说明),材料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把“二战的爆发点”问题放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分析,而时空尺度因分析者的立场、观念、知识、“时空”等因素而各不相同,故有不同时空说法的爆发点。,水平2;学业质量2-2,水平4;学业质量4-2,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彼此依存,互相影响,割裂两者不利于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这是其一;其二,时空因历史中的人事而生发意义,时空的意义是通过对历史上诸

15、多“人事”的理解而生成的,故离开“人事”构筑时空的意义,无异于空中楼阁。,水平1;学业质量1-2 水平2;学业质量2-2,(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2)人类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创造历史,而历史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空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要认识三个“时空”:第一个“时空”是时间先后与空间布局的“物理时空”,要有序;第二个“时空”是被历史上的“人与事”赋予意义的“历史时空”,要解释;第三个“时空”是解释“历史时空”的后人所处的“史学时空”,要理解。 三个“时空”都以实证史料构筑,建立因果

16、解释足以依托的“网”,依据科学的历史理论求索历史的理解,烛照现实与未来。,思考:运用时空观念建立因果解释的“网”,(1)如何从新教材的知识中体贴出合适的能力要求和素养追求?,(2)如何精准区分水平划分及其学业质量的不同层次和要求?,(3)如何合理布局模块、单元、一课的素养、能力与知识?,我的难题,“唯物”的机械僵硬,“时空”的漫无边际,“史料”的简单堆砌,“解释”的任意裁剪,“情怀”的随处张贴,这些都容易导致专制的教学和教学的专制。,我们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平等、多元、包容的历史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这还是问题。,历史教学中一个恒久的话题。,我们引什么、怎么导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视界宽阔着、心灵 丰富着、思想深刻着?,敬请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