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88032762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案例 单元题目:土地养育着我们主题2:在希望的田野上课题1:从传统到现代学生实态: 对于居住在城市里,或者城乡结合处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关于农业生产和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农具并不是很熟悉,也许在农村的亲戚朋友家里看见过或者使用过。因此,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进行观察、收集和调查活动,从农村收集一些常见的劳动工具,并了解这些工具的用途和用法,以及现在和过去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体会到家乡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进步。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中,第二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1课。从传统到现代一课向学生展示了几件传统的劳动工具和几个传统劳动

2、和现代劳动的不同场景,从而是学生初步感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地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书中的图片、学生课前的收集和调查情况,以及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通过观察、交流、展示、体验等活动,是学会僧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感受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准备:1、 收集各种各样的农具,了解其用途和用法。2、 收集有关农业生产的图片,向农村的亲戚朋友了解过去和现在农业生产的变化。教师准备: 各种农具实物,或有关农业生产和劳动的图片。本课教学目标:1、 了解在长期的传

3、统农业生产中,人们发明的各种农具,体会家乡人民的聪明才智。2、 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3、 通过体验交流,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热爱劳动者、崇敬劳动者的思想情感。教学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 导入新课。2、 展示交流。3、 探究交流4、 小组合作5、 教师总结实施过程:(课堂实录)一、 导入新课: 师:无数的劳动者在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你知道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吗?生:他们采摘植物的果实。生:他们挖植物的块茎。 师:还有呢?生:捕捉一些小

4、动物。师:对。后来他们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还能长出新的植物,于是,他们开始学会了种植谷物。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吗?生:我知道,他们用木棒和石头做工具进行播种。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课外书中知道的。师:真不错。从此人类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并且回使用畜力帮助生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那么,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同呢?今天我们学习从传统到现代一课。二、 展示交流师:通过课前的调查可收集活动,你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同?生: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生:劳动效率不同。生

5、:劳动的成果不同。师:你们分析得很正确。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发明和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有什么用途?生:这是我从农村的奶奶家找到的镰刀,奶奶说它是用来割庄稼的。生:我知道它还可以割草。生:这种工具叫锄头,我看见爷爷用它来锄去地里的杂草。生:这是镢头,爸爸说它可以用来刨垄沟。生:你们猜猜这种工具叫什么?有什么用?(示耙子)生:这不是猪八戒拿的大耙子吗,猪八戒用它打仗,农民叔叔用它来做什么呢?生:姥爷说它是用来搂平土地的。生:这是铁锹,它可以挖土。生:(示照片)老师我还知道,人们不仅使用一些自己制造的农具,有时还要用牛、马等牲畜来帮助劳动。你们看这是牛拉着犁在翻地。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用牛拉

6、犁耕地比人用镢头省力多了。谁使用过这些劳动工具?有什么感受?生:冬天时我用铁锹撮过雪。生:有一次在奶奶家,我跟爷爷用铁锹挖菜地,把手磨了一个水疱,很疼。生:有一回,我去农村的的叔叔家,看见叔叔在给菜锄草,我说“叔叔让我来试试吧”,结果草没有锄掉几棵,却把菜苗铲掉了好几棵,惹得叔叔捧腹大笑。师:是啊,有些农具使用起来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有时还很费力。但是几千年来,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就是使用这些简单的手工农具和牲畜来生产粮食和蔬菜,满足人们需求的。谈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生:农民叔叔阿姨太辛苦了。生:粮食和蔬菜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师:对呀,正如古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锄禾日当午,汗

7、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讨论交流师: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了这么多的劳动工具,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并没有满足于使用简单的手工农具和使用畜力耕作,而是在不断地发明创造。观察书中的图,说说现代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有哪些变化?生:从图中我知道人们不再用牛耕地,而是用拖拉机耕地。生:我还知道有些地方不在用镰刀收割,而是用联合收割机,不但可以收割还可以直接脱粒。这样一定比手工收割快好几倍。师:你们观察得不错。我们家乡有用联合收割机的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是我们没有钱买吗?师:不是,这是由我们家乡的地理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的家乡地处辽

8、东半岛丘陵,很少有大片的土地,不适合使用联合收割机。在东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耕地、播种、收割和和脱粒,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那我们家乡有没有使用机械的呢?生:有,我爷爷家就是用拖拉机来耕地的。生:我大伯家用插秧机插秧,插得又快又好,省力多了。生:听叔叔说,稻田不用拔草,喷洒锄草剂草就死掉了,多好哇。生:我奶奶家还用牛耕地呢。生:我舅舅家每年还是人工播种哇。师:是啊,同以前相比我们家乡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手工劳动和现代机械化生产相结合,是我们地区的一大特色。师:你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好呢,还是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好?生:当时是现代机械化农业生

9、产好了,省时又省力。师: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从简单的手工操作、畜力耕作,发展到现代机械化操作,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我们家乡的地理特点,传统的农业生产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家乡的父老乡亲依然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传统的劳动工具,耕作在这一片沃土上,为家乡人民提供丰富的食粮。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人们一定会发明和创造出小型的、适合我们地区的机械农具来,改变家乡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的局面。四、小组合作师: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制作一张关于农具发展变化历史的年表,可以画实物年表,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生:以小组为单位制

10、作年表。师:请各小组把你们制作的年表展示给大家。生:我们小组制作的实物年表,请看。(略)生:我们小组制作的文字年表,请看。时 间远古时代后 来现 代农 具石器,木棒镰刀、铁锹、镐、锄头、耙子、犁、镢头、手推车。镰刀、铁锹、镐、锄头、耙子、犁、镢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打药机。师:从这些年表中,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农业生产的工具越来越先进。生:我发现生产工具越来越多了。五、教师总结 师:农业生产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人类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使用农业机械,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反思: 劳动者的创造 大连瓦房店市实验小

11、学 周丽君单元题目:土地养育着我们主题2:在希望的田野上课题2:劳动者的创造学生实态:对农具来说,学生可能见过或使用过,但是对于四川省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来说,学生更加陌生,一是因为它们十分古老,二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所以,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都江堰和坎儿井的图片和资料,对它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教师也要阅读相关资料,查找有关的录象资料,或者制作相关的课件,以加深学生对着两个水利工程的了解,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中,第二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2课题。劳动者的创造向学生展示了气势雄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可以使

12、学生领略这些水利工程的风貌,以及它们在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了解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更要结合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和创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准备:查找有关都江堰和坎儿井的资料和图片,了解家乡和祖国各地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和创造。教师准备:与都江堰和坎儿井有关的资料和图片,以及录象资料和课件。本课题教学目标:1、 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少年宫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 简单了解家乡,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

13、3、 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热爱劳动、崇敬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并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和骄傲。教学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导入新课2、汇报交流3、拓展交流4、教师总结实施过程:(课堂实录)一、 导入新课:师: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不仅制造出简单的劳动工具,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农田,为促进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奠定了基础。在众多的水利工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及新疆的坎儿井。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劳动者的创造。二、汇报交流师:通过课前的调查和收集活动,你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了解多少?生:我知道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处于

14、岷江的中游,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生:我还知道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带领人们修建的。师:你们说得都对。(示都江堰的示意图)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包括“鱼嘴”分水堤、“金刚堤”、“飞沙堰”以及宝瓶口四项主要工程和数以千记的渠道和分堰。在都江堰,岷江水流被“鱼嘴”分成两股,外江以排泄洪水为主,兼有灌溉功能;内江以灌溉农田为主。千百年来,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造就了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现在,都江堰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绽放异彩。(出示现在都江堰的风光图片,让学

15、生欣赏。)师:四川省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为李冰父子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条件。那么,在干旱少雨的新疆地区,人们是怎样引水灌溉农田的呢?生:我爸爸去过新疆旅游,听爸爸说那里的人们是靠一种叫坎儿井里的水来灌溉农田的。师:你们知道坎儿井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吗?生:是河水吧。生:也许是地下的水。师:你们说得都不对。生:那是哪来的水?师:是冰山上的雪水。新疆虽然地处干旱地区,但是冰山上融化的雪水,却给茫茫戈壁带来了勃勃生机。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流动,会很快干涸的土地上渗透掉,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所以,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来保存融化的雪水,供人们饮用和灌溉农田,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