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32038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考试初三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1分)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分别填入的括号内。(2分)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lng()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ci(),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2默写。(8分)(1)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山河破碎风飘絮,_。(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_,_”赞美了莲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4)明月千里寄相思。“_,_”,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

2、忧和牵挂;“_,_”,明月寄托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3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表述有误的是(3分)()A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C五猖会中,“我”盼着去看五猖会时,父亲突然要“我”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后来背完书能去看五猖会了,但“我”已没先前那么高兴了。D藤野先生中,“我”在东京跟随藤野先生学习医学,后弃医从文。4请根据对话内容,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一则启事。(只写正文

3、,60字左右)(3分)下面是校文学社社长正浩和编辑诗瑶的对话。正浩:诗瑶,陈平告诉我,我们文学社刊物春芽第三期有一个错误。诗瑶:什么错误?正浩:在“最美人物”栏目里,我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了。诗瑶:啊?把谁的名字写错啦?正浩:就是那位园艺师傅方刚,写成万刚了。诗瑶:哎呀,太粗心了。正浩:我们要在第四期中刊登一则启事,更正错误,还要表示歉意。诗瑶:好的。_5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你班拟开展一次关于“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5分)(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每个节日至少写出两项内容)(2分)端午节:_春节:_(2)如果你是本次

4、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写出一项,说明活动目的。(3分)_二、阅读与理解。(39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槐花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

5、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什么奇迹呀?”“你们这样的花树。”“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什么神奇?”“这木棉花。”“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

6、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

7、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 氤氲(yny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6文章第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4分)_7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3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AA处 BB处CC处 DD处8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_9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

8、大又圆。_10“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陈长青“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

9、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

10、的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三)(选文有改动)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_12请你依据选文第段谢安的表现,概括出“静气的内涵”。(2分)_13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一)_(二)_(三)_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3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