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2530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游国恩_大综合版版(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最常用的,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赋比兴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

2、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感情真挚自然,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简洁朴素,精炼准确,绘声绘色。诗经的句法、章法也

3、很有特色。诗经的句式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主,形成一种自然的音乐美。当然,除为主的四言句之外,也出现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乃至七言等句式。多节拍的变奏,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诗经的章法特点是回环复沓。诗经中的诗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每一篇被分为若干章,就如今天的歌词的分段。每章词句基本相同,仅换少数几个词,反复咏唱,这是民歌常用的形式,如周南芣苢。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

4、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彪炳一代。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屈原吸收、发展了比兴手法只后,比兴手法经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已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以某物作比或触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籍

5、、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左传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善于写战事,尤其是善于描写大的战役左传虽是以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但在记事过程中,也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善写行人辞令之美。神话产生的时代及其影响1、古代神话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6、我国上古文学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先秦历史散文 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大多

7、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楚辞” 离骚 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我们可以通过离骚的艺术成就来看楚辞的意义。在离骚所构筑的诗意世界里,首先是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

8、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楚辞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

9、来。它内含的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楚辞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汉魏六朝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

10、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司马迁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浅谈史记的艺术成

11、就和文学影响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成就。一,成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叙事和场面描写相当悲壮慷慨。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四,史记的的叙事刚柔并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五 史记的整体结构宏伟。太史公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体格式 史记影响。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对中国古代文学批判产生的了很大影响。一,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多样性。二史记的人物传记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绘声绘色,简练生动,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为广大平民百姓所熟

12、悉,这都为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提供良好的借鉴。三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世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深受史记的影响。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一 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二 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3.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

13、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4.回环往复,音韵和谐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汉代乐府对后世的影响一、现实主义的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如建安时曹操父子,王粲,陈琳等以描写社会乱离疾苦为内容的诗篇, 正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它们多用乐府旧题, 运用叙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语言, 在形式上也见出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二、语言通俗朴素,风格清新汉乐府诗的风格多样,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转,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统率于质朴自然的风格下。所谓质朴自然,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 矢口成言, 绝无文饰,

14、故浑朴真挚, 独擅古今。三、奠定五言诗的基础汉乐府以五言和杂诗为主。杂言诗于建安之后大盛,曹操,曹丕,李白等杂言诗莫不源于乐府民歌。乐府对五言诗的影响更大, 东汉时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现“五言腾踊”的局面, 取代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 而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形式。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

15、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