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1019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

2、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

3、“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

4、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B. 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

5、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C. 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广泛存在,代代相传。D. 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B. 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了行动之中。C. 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D. 文章主要运用

6、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B. 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C. 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者将进行严惩。D. 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都涉及环境保护。【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7、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原文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前者对后者很重要。B项,“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错,原文是唯有方能,即只有才的关系,选项将必要条件错成了充分条件。D项,原文是乡规民约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而不是保护了这一习俗,主客颠倒了。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答题时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

8、,然后对照选项内容仔细分析即可。【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C项,文章用论语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用孟子和礼记来证明,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这不是古人认为,而只是周太子晋的理解;C项,并非所有林木,从原文看,杂木是可以砍伐的;D项,“禁止碑”五条中只有四条涉及环保。文

9、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橘子老马把那个橘子捧在手上,橘子不是特别好看,有些渐斑点,但熟透了,黄澄澄的。不一会儿,老马的心里又发起怵来,他又把橘子放到面前的桌子上,点燃了第八根烟。老马是个四十一岁的老实男人,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家里条件不是很富裕,但也过得去,三口之冢住着一个七十几平米的老式生房。今天下午老马他们单位要装修,所以中午提前下班,几个同事中午一起去下馆子,其实只是在一家很小的大排档点了几个小菜。老马平时不爱喝酒,可在哥们儿面前,谁愿意做那个“不喝酒的男人”?于是他们闹闹哄哄的,干了好几杯,啤的。回家的路上,几个人半醒半醉,走到了离老马家很近的一条小路上。路上吵吵闹闹

10、的,老马他们凑到人群中看,原来有一个老奶奶摔在了地上,旁边是地的目行车,自行车上有一根挑了两个布袋的扁担,一个个橘子不停地从袋子里滚出来,她应该是个卖橘子的。这条路中间有一个小桥,弧度不大,但桥和路相连,所以自行车上了桥如果不踩稳,很容易滑下桥,再摔在路上。这个老人肯定也是从桥上摔下来的,她躺在地上痛苦不堪,可能是哪里摔骨折了。周围围观的人很多,但没有上去扶的。老马想,如果有其他人先云帮忙,那我也去吧,现在社会太危险了,还是不要做那个倒霉鬼吧,再说刚才不是听旁边的人说有人已经打120了吗。这时,老马的一个同事凑到他耳旁说:“看,那边有人在捡橘子唉,反正等会儿会有人来救这个老太大,要不咱也捡两个

11、橘子醒醒酒?”“这不好吧,”老马皱皱眉,“有点对不起老大太吧。”同事笑了一声,说:“几个小橘子算什么何?再说别人都捡了,就差咱们这几个?我可跟哥儿几个都说了,只要你也答应,咱就一人捡俩回家了,”老马扭头看看,果真,几个人围在袋子旁边捡橘子,里面有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还有几个“埋头苦干”的老年人。老马动摇了,那一个个橘子真的挺诱惑他的,橘子的酸甜可口和他心里的信念、原则做着斗争。一两个橘子确实算不上什么,老太太马上要被送去医院了,橘子也一定会被路人捡光,要不,自己也捡一个?老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手上就莫名地出现了一个橘子,也许是同事递过来的,也许是自己夹在人群中捡的,总之,可能那段时间他想的

12、太多,犹豫太多,以致究竟是怎么拿的橘子,就全记不清了。握着橘子回到家,老马赶紧把它放在桌上,女儿还没放学,妻子还没下班,家里特别安静,老马坐在桌子旁,点燃了一支又一支烟,酒似乎完全醒了,老马皱紧了眉头,想着,这事我做得真不道德,不去帮助人就算了,居然还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地拿人家的橘子,这,这算不算是偷啊,不,都算是抢了吧,这样来的橘子,我怎么敢吃呢?那个者人看来已经年纪不小了,碰上这样的事已经很倒霉了,还损失了这公多的橘子,就不说来之不易的财产的损失,老人的心里得有多难过啊,而我,也是那些无耻的,没有道德的害人者之一!老马闭上了眼睛,想要摆脱那罪恶的橘子,可眼前还是一遍遍地浮现起老人摔倒时的场

13、景,他居然看到,捡橘子的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面孔是他的女儿,老马冲上去,想要阻止她,可她无所谓地笑了笑,指了指老马的手,老马的手中,是那个黄澄澄的橘子,一旁的老奶奶,正在痛苦地求助。“不!不!”老马捂着脑袋,他再也受不了了,他抓起橘子,跑到窗边,用尽全身力气将橘子扔下楼。扔罢,老马的心里好受多了。霎地,他听见了一声尖叫,不好,老马将头探出窗户,他看到,他看到有一个人倒在了血泊里。旁边,是那个已沾上鲜血的,黄澄澄的橘子。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橘子”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故事从橘子开始展开描写,始终围绕“橘子”来叙述故事情节。B. 文章叙述故事独

14、具匠心,采取倒叙的表现手法,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C. 老马是一个老实男人,如果没有那天的同事聚会喝酒,没有同事撺掇他去拿橘子,他是不会将橘子拿回家的。D. 文章又对老马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内心独白恰当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思想,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5. 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梳理老马拿橘子和扔橘子的心理变化过程。6. 有人认为结尾画线一段非常精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当同事撺报他拿橘子时,心中矛盾不安;看到别人都在拿橘子时,他在忐忑不安中最终拿了橘子;拿着橘子回家后,他内心感到深深的自责;当在想象中看到女儿也在拿橘子时,他心里非常气愤,当

15、女儿点明他拿了橘子时,他有一种羞愧感;他扔掉橘子后,心理上如释重负,变得非常轻松。 6. 结尾委婉含蓄,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情节上来看,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窗外是人来人往的地方,老马扔橘子打到人身上,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实际上这种行为与前面人们哄拿橘子的情节形成前后呼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深刻揭示了老马是一个并没有真正反省自己行为的自私自利、缺少公德意识的形象。结尾深化了文章主旨,老马本来良心发现而扔掉橘子,但他是扔到窗外去的,这与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趁火打劫的群众也并没有什么区别,更加突出了现代社会某些人只关心自己而缺少爱心的主题,深刻揭露了社会中一些缺少公德意识的现象。【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从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来看,没有同事的撺掇,他也可能会将橘子拿回家的。点睛:多项选择题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