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0912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芮城县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2019.1(本试题共100分,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 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B.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C. 没有比宗法制更好的权力继承制D.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

2、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故A正确;材料没有阐述嫡长子继承制弊端,故B错误;C说法绝对,排除;材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原因,不是特点,故D错误。2.秦灭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五德之运”学说,“以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为水德”。这突出反映了A.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 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C. 礼乐制度被皇帝强化利用D. 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赖宗庙之灵”,进而利用“天人感应论”等做法,体现了秦始皇将神权和皇权结合,以加强专制统治的特点,故B正确;ACD三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是在材料中无从

3、体现,应排除。3.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侍中等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依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当时魏征应供职于A. 门下省B. 枢密院C. 中书省D. 尚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从题干的意思可以推断出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排除CD,选A。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不符合题意

4、,排除B。4.“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B.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C. 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相权对皇权来说是有一定威胁的,而不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故A错误。宰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宰相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为皇权服务的,皇帝的需求决定着相权的大小,因此,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故B正确。宰相

5、虽然具备这两个特点,但并不是相权的本质,故C D项错误。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晚于太平天国运动,A错误;洪仁玕的主张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依然是农民阶级领导

6、的,C项错误;资政新篇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一致,D正确。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C. 马关条约和中共诞生D.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的

7、时间限定。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时间不符,排除ACD。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而辛亥革命则是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材料中“生死关头”和“勇于变革”的描述,故选B。7.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C.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

8、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B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8.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

9、:“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A. 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B. 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C. 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D. 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答案】A【解析】【详解】“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这与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时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通过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故选A;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故B错误;长征的直接原因就是反“围剿”失败,故C错误;在红军长征时,国民党没有对日投降过,故排除D。9.1937年9

10、月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抗战是持久战,在得最后胜利,非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小胜不足喜,小败不足忧,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准备。”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 因淞沪会战的失败认识到持久战必要性B. 陈诚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C.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D. 国民政府早已做好了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1937年9月3日,淞沪会战尚未结束,排除A;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材料“持久战”“做屡败屡战之准备”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故选C;材料只是来自陈诚的日记,不能反映国民政府做好了进行持久战的准备,排除D。10.

11、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或很少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的主要意图是A. 指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B. 确保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C. 要求迅速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D. 防止辽沈战役中东北敌军的南逃【答案】B【解析】【详解】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可知,该次作战是平津战役,时间是1948年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不符,故A错误。从材料“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

12、“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底,中共制定这些措施,有效地确保了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故B正确。材料“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可知并没有要求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故C错误。1948年底,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11.1949年共同纲领第3条规定,国家“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而1954年宪法第4条则提出“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此变化A. 弥补了共同纲领的缺陷B. 适应了社会制度变革的需要C. 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针D. 反映了国家政权性质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共同纲领中的规

13、定是当时社会性质的体现,而非缺陷的表现,排除A;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因而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而1954年宪法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时,社会性质正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保证逐步消灭剥削阶级”正是适应这一社会制度变革需要而作出的新规定,故选B;1954年宪法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一直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排除D。12.“踢开党委闹革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路线是个纲,纲举目章”。这些曾经流行于中国的政治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B. 中国社会

14、出现了严重混乱C.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 经济建设须为政治斗争服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文化革命齐造反,革命路上当闯将”、“砸烂公检法”、“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A正确;BCD都是现象的描述而非本质的揭示,应排除。13.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A. 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 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C. 香港不是一个政治独立实体D. 统一

15、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答案】C【解析】【详解】A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题干与“港人治港”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抛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加谈判,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因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接受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不平等条约的条件,中国政府的态度反映了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的立场,故选C。D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4.20世纪50年代末,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A. 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毫不妥协的决心B. 自觉地担负起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C. 已经不再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D. 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可知,新中国的外交交往中会有适度的妥协,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反对霸权主义,故B排除。新中国一直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从未被苏联控制,故C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